学习何叔衡的“牛劲”|理响千字文
廖琳
何叔衡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毛泽东称赞他,“何胡子是一头牛,是一堆感情”。萧三在悼诗中写道,“作事不辞牛荷重”。这些质朴的评价,恰是对其革命生涯最深刻的注脚。
在中国,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何叔衡的一生,生动诠释了牛一样负重担当的品格。
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甘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何叔衡26岁中了秀才后,县衙任命他管钱粮,可以说是端上了“铁饭碗”。但他感于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拒不就职,宁愿在家种地、教书,做一个“穷秀才”。他心系桑梓,在私塾教书期间,收费比别人要低很多,对一些贫困学生甚至免费。他心忧天下,教学的内容与别人不同,进步思想居多,讲到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的事时,常常泪流满面。在他的影响下,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先后参加革命,并组成了传诵湖湘的“宁乡四髯”。
憨厚老实、任劳任怨,勇做建党创业的拓荒牛。五四运动后,湖南军阀张敬尧大肆镇压爱国运动,激起民愤。“张毒不除,湖南无望”。在“驱张运动”过程中,何叔衡等带领学生奔波于长沙、衡阳、郴州之间。很多人脚都走肿了,而他依然是精神抖擞。白天宣传、发动群众,晚上听汇报、读书写稿,他所领导的驻衡代表团,在驱张动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评价他,“叔翁办事,可当大局”。何叔衡参与成立文化书社、组织俄罗斯研究会、革新《湖南通俗报》、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及湘江学校等。其间,呕心沥血、四处筹集经费,为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巩固马克思主义阵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待扬鞭、自奋其蹄,愿做躬身革命的老黄牛。1928年,在党的安排下,何叔衡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其时,他已年逾五十,可学习劲头丝毫不输年轻人。为了背熟一个俄文单词,他往往读上成百上千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主动精神,是何叔衡鲜明的特征,早在湖南自修大学时,他不仅教育学生要为革命加强学习,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做好榜样示范。他说,“只有努力学习马列著作,才能真正懂得革命道理,有了本事,才能闹革命”“我年纪大了,不拼命学习,怎能胜任工作呢”。徐特立曾说,“清党事起,大家还摸不着头绪的时候,叔衡同志就看到了,布置斗争,很敏捷,很周密”。这份远见卓识,是对他工作积极主动的最好诠释。
从“穷秀才”到“革命先驱”,何叔衡“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今年是他牺牲九十周年,以史为鉴,我们要学习他干革命的这股“牛劲”,甘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勇做建党创业的拓荒牛、愿做躬身革命的老黄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光和热。
(作者单位:中共长沙市芙蓉区委党校)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