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土地要素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相链区块链

  蔡景庆 林雍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伴随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以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水平;二是通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改革,实现新质生产力能量的最大释放。土地是最基础的生产要素和人类最根本财富,创新土地要素配置,找准其核心点、关键点和边界点,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重要且必要。

  一、以空间为载体,坚持系统观念支撑新质生产力

  土地是容纳万物的空间载体,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高屋建瓴地配置土地要素。这是土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点。

  其一,从全局出发配置土地要素,编制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用地规划。应充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的引导与限制功能,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各地经济与产业布局、关键产业备份的整体要求,结合人才、经济信息、区位、要素禀赋等优势,结合气候地形及交通状况的综合分析,编制适合于各地特别是重点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用地规划。

  其二,从差异性出发配置土地要素,整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用地空间。在用地保障和聚焦发展重点上,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布局于发达地区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新质生产力聚集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对有一定潜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区域,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克服物理距离,实现飞地发展。同时,各区域应强调协同互补、差异特色发展。

  其三,从深度耦合性出发配置土地要素,推动土地与新质生产力的互动。通过调整土地空间布局,消化“僵化”土地,引导新质生产力产业形成规范性特定路径模式。以土地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企业提升效率。推进土地与产业深度耦合,以土地培育产业,以产业聚集提升土地价值,激发区域产业多样性与耦合拓展同步延伸,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条条产业链、创新链。

  二、以量化为基础,坚持精准导向助力新质生产力

  土地作为不可或缺、不可复制的生产要素,其量化精准配置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点。

  一是精准识别土地量化与新质生产力的对接。盘点各地区可用土地资源和潜在可用土地,制定详细土地利用计划和盘活土地计划。根据各地新质生产力特色和功能分工,明确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先序。精准识别新质生产力对土地数量的具体需求,建立一定的土地储备制度,确保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随时有地可用。

  二是努力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多元化、特色化需求。以盘活存量土地为抓手,鼓励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对规模小、成长快、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可实施基于生命周期的差异化用地供给。对未来产业,可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灵活土地供应方式,预留发展空间。

  三是建立土地利用动态调整机制与监控机制。建立土地利用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质生产力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发展的特点,建立因地制宜、灵活有序调整土地利用的机制。建立土地利用监控机制。利用地理空间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监控土地利用状况,确保适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最大效用。

  三、以绿色为主线,坚持生态导向促进新质生产力

  土地作为承载生命和生态系统的载体,坚持绿色发展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前行的主旋律和边界点。

  第一,在土地开发利用上坚持生态优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基本导向。建立覆盖全域和各项用地的国土空间整体管控机制,防止借新质生产力名义,进行土地的无序开发、低效利用甚至产生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环境标准和良性用地的长效机制,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生态保障。

  第二,在土地要素创新中推进绿色技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生态支持。在能源利用领域深度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在西部的戈壁、沙漠等通常难以利用的土地上大规模发展光伏、风电等项目,实现绿色转型与土地生态化改良同步推进,达到土地“活化”效应。大力支持企业绿色技术研发,在生产活动的土地利用中,打造“土地生态利用样板”,实现“完整产业链”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无缝耦合。

  第三,建立土地生态利用保障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土地绿色利用评价机制,在确保守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生态绿色土地利用监督机制,倒逼低效和非生态利用土地业主主动退出土地市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广阔土地空间。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作者:蔡景庆 林雍骥】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