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场由母亲“代言”的离婚调解,法官耐心解心结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能 通讯员 李欢)一场意外事故,导致丈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陪伴多年的妻子不堪重负,向法院提出离婚。近日,宁乡市人民法院法官与村干部联合调解一起离婚案件。

  不久前,一女子来到宁乡市人民法院黄材法庭立案窗口,说想要来法庭调解离婚,表示已经和男方协商好,只是在孩子的抚养权上还存在分歧。但奇怪的是,男方却没有到场,而是由男方母亲代替。

  黄材法庭法官李进凯仔细询问后,了解到男方在两年前曾出过一场车祸导致脑损伤,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一直由女方和男方的父母进行照顾,虽具备正常的认知能力,但丧失语言能力,很难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愿。

  案件受理后,李进凯仔细查阅了案卷资料,考虑到被告身患疾病,不便外出。在与原告确定好开庭时间以及被告的意愿后,李进凯驱车前往原被告的家中进行调解。

  “你听得懂我们的意思吗,同意离婚就点头,不同意就摇头。”李进凯到达原被告家中,并向被告说明了来意。然而,被告的情绪突然变得失控,由于被告无法正常开口表达意愿,就只是一味地摇头大声哭泣。

  “我们是来帮助你们妥善处理你们之间的婚姻关系的,你先别激动,你现在摇头的意思是不愿意离婚吗?”李进凯一边安抚被告,一边耐心释法说理:“我们的调解是需要双方当事人都自愿的,如果你确实不愿意,我们是不会强迫的,你先冷静下来协商一下。”

  看到被告突然变卦且情绪激动不愿意离婚,原告也开始抱怨起来:“我从外省嫁过来,在你受伤后,一直在照顾你和孩子,我有自己的父母需要赡养,我也会出去赚钱养孩子。”双方情绪都有些激动,案件调解陷入僵局。

  李进凯没有放弃调解,也没有急于求成,他深知家事纠纷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情感问题。在这个家庭中双方共同生活多年,原告曾不离不弃照顾瘫痪的被告两年多,曾共同养育孩子,这些情感纽带是无法轻易割舍的。

  在长达几小时的调解中,李进凯联合当地村干部一起从法、理、情等多个角度切入,耐心沟通。“我们能够理解你心中的不舍,但你妻子自你受伤后也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希望你能够理解。”李进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法律问题,阐明离婚后孩子抚养权的归属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让他明白原告也并非抛弃家庭,而是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生活。

  在李进凯苦口婆心的调解下,被告虽然不舍,但也深知妻子的不易,不忍心让她苦守一辈子,最终愿意放手。女方也作出让步,同意孩子的抚养权归属男方,由男方的母亲协助抚养,且每个月愿意支付男方1000元抚养费。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自愿在调解协议上捺印确认。

【作者:黄能 李欢】 【编辑:杨倩杰】
关键词:离婚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