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乡村振兴长沙行②
编者按:长沙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长沙大力实施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把大面积提单产作为抓粮食生产的首要任务,形成了“五好一化”加“五良配套”的水稻丰产增效模式。连日来,长沙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长沙行——为了大地的丰收”专项活动,围绕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步履等主题,组织开展了集中采访。长沙晚报联合长沙人大融媒体中心持续推出系列报道,展示星城大地一幕幕振奋人心的“丰收图景”。
10月23日下午,市人大代表、望城区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定站在广袤的稻田边,欣喜地看着智能收割机在稻田里行进,一气呵成完成稻谷的收割、脱粒等工序,风吹稻浪,稻香阵阵飘来……作为全国首个双季稻种植“无人农场”,农场实现全程智能机械自主决策、自主作业,打造可视、可管、可控的数字化水稻生产模式,促进农资、农事、收成等的精准管理。
新农人“慧种地”
肖定是一名“80后”的新农人,多年来,她深耕乡村振兴第一线,把农业现代化、科技化、机械化做到最大化,并通过不断创新,培养出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当地农户就业致富。如今,合作社的水稻种植面积已从之前的600亩扩大到现在的1600余亩,带动当地数十位农民就业,每年发放工资逾100万元。
“2020年起,我们引进了无人农场关键技术,结合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稻优良品种的推广,量身定制了无人驾驶农机装备。”肖定介绍,2020年12月,湖南·望城无人农场项目在她的农场正式启动建设,项目引进罗锡文院士团队的无人农场关键技术,使用袁隆平院士团队选育的优良水稻品种,选用国内先进农机装备,打造了全国首个双季稻无人农场,实现了水稻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
2021年4月,无人农场正式投入运营,同年农场迎来首次“夏收”,“只闻机械响,不见人奔忙”的“智慧农业图景”令人耳目一新:稻田里,无人驾驶的收割机按照规划路线快速收割着水稻;收割机粮仓装满后,静候一旁的无人驾驶运粮车“接力”转运,将满车粮食卸载至指定的运粮卡车上。“农场首次‘夏收’的结果振奋人心,亩产在450公斤以上,较传统的早稻平均增产了20%左右。”肖定回忆。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农业从规模机械化逐渐升级为智慧农业时代。“以前耕种200亩水稻需要20多个人,现在只需2到3人,还可节约灌溉用水、肥料和农药投入,实现核心示范区增产20%以上。”4年来,从“会种地”迈入“慧种地”的肖定,又有了新的目标,未来,合作社将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现代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带领当地农民朝着“稻香向往的生活”目标奋力前行。
现代农业步伐越迈越大
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望城区高塘岭街道的“四高”千亩核心示范片。这一示范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依托“物联网”可对农田进行智能化识别和监控。只需轻点鼠标,一块数据大屏上就会显示几十公里外的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天气情况及灾害预警等信息。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无人农场智能设备迅速推广,植保无人机、风吸式杀虫灯轮番上阵,农业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从育秧、植保到粮食收获、烘干等全链条指导,现代农业生产的步伐越迈越大。
灌排水更精准。目前,长沙市“四高”千亩核心示范片已全部实现智能化灌水灌排,土壤水位监测设备能够实时检测土壤中的墒情、是否缺水,随后会自动启动智能排水排灌。
水稻增产更精准。近年来,长沙农田插秧作业广泛应用精准变量施肥技术,农技人员通过红外感应传导的图片观察作物叶色,有针对性地指导精准施肥,使水稻秧苗得到精准肥料“配餐”。
农机定位耕种更精准。目前,北斗农机自动驾驶仪在长沙的田间地头逐渐得到应用,通过综合控制农机的转向和速度,实现农机定位耕种,进行农机定位耕作等精准化作业。
如今,随着各种高科技、智能化农业机具的“加持”,北斗、5G、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运用,长沙农田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科技范”满满,推动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