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土地暖心服务队”上门了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5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禹)七月的宁乡灰汤,日头正烈。杏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洪伟军抹了把额头的汗,敲响了村民刘其明的院门:“刘大哥,在家不?给您讲讲土地延包的事,顺便核实一下家里的情况。”门内传来应答:“来啦!这么热的天,快进屋呷茶!”
这一幕,是近期杏村村土地延包工作的日常写照。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落地,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组成“土地暖心服务队”,顶着盛夏骄阳走家入户,把政策送到家、把民情记在心,用脚步丈量着“民心与土地的距离”。
政策“定心丸”:30年不变,给农民稳稳的幸福
“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政策不变,咱心里才踏实!”村民们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道出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的分量。
这份“国家承诺”到底有多实在?洪伟军简而言之,就是“三个稳”:
一是承包权稳。绝大多数农户的承包地“不打乱重分”,该是谁的还是谁的,让农民能安心种好自家地。
二是权益稳。进城落户的农民不用担心“地没了”,承包权能保留、可流转,两头的好处都能享。
三是预期稳。30年的期限,让农民敢投入、愿深耕,不管是种粮食还是搞特色农业,都有了长远盘算。
为了让政策不走样,杏村村严格按规矩来——先组织村干部学透文件,再召集村民代表反复讨论,最后用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延包方案,每一步都透着“公开透明”,让乡亲们心里亮堂。
烈日下的敲门人:汗湿的衬衫里裹着为民的心
“这几天最高温都快40度了,他们天天来,衬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说起驻村工作队,村民喻立飞直竖大拇指。
这支“土地暖心服务队”里,有年近六旬的老支书,有刚驻村一个多月的年轻队员。他们带着政策手册、户口本登记表,每天从清晨忙到傍晚:在唐大叔家的院坝里,蹲坐着讲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规矩;在周大姐的菜地里,帮着核对承包地的“四至界限”……
“有户人家在镇上带孙子,我们特意趁傍晚赶过去,怕耽误他们白天干活。”来自长沙晚报的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李梓尧说,虽然每天走下来腿酸脚肿,但看到村民们的笑脸,“就觉得这汗流得值”。
双向奔赴的欣慰:村民笑脸是最好的“成绩单”
“干部跑得踏踏实实,政策讲得明明白白,咱没啥不支持的!”村民小组长罗海兰掩饰不住满脸笑意,麻利地翻出家里的土地承包证,主动给工作队核对着信息。在杏村村,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村民们的支持,藏在细节里:有人提前把户口本、承包合同整理好,就等村干部上门;有人看到工作队走进晒谷场,赶紧搬来板凳;开村民代表大会时,大伙你一言我一语提建议,最后全票通过延包方案——“村干部为咱着想,咱也得大力支持!”
这份双向奔赴,让延包工作推进得格外顺利。目前,杏村村已完成全村85%农户的信息核查,收集到的9条遗留问题将逐一解决,后续公示、网签工作也在按计划推进中。
土地是根,政策是光,人心是力。当“咚咚咚”的敲门声在杏村村的巷陌间回响,不仅敲开了农户的家门,更是筑稳了老百姓的土地权益门。随着土地延包政策稳稳落地,这片土地上将生长出更多希望——种粮更安心,创业更有劲,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