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子“湘”遇张坊镇,造纸干饭放鞭炮(视频)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8日讯(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锋)5月8日,一场横跨京湘两地的非遗研学活动引发记者关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鲲鹏校区600余名师生跨越1200公里,来到浏阳市张坊镇上洪村,开启了一场深度的非遗研学之旅。在湖南省级非遗项目浏阳手工竹纸工坊,学生们以“非遗传承人预备生”的身份,跟随老匠人赵尚兵系统学习古法造纸技艺。从楠竹选材、浸泡发酵到抄纸焙制,完整复刻千年古法工序。在创新实践环节,师生将山野蕨菜、油桐花等天然素材融入纸浆,创造出兼具传统肌理与现代审美的花草纸作品,实现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正午时分,当浏阳“客家第一蒸”揭开神秘面纱,20多个村民竞相帮厨。喧腾的鞭炮声里,蒸腾的烟火气中,百余道传统蒸碗次第呈现,让北京学子既品味到省级非遗项目,浏阳蒸菜传统制作技艺的饮食智慧,更感受到“一家开席百家帮”的淳朴乡风。
本次活动由湖南省旅游协会统筹指导,浏阳市文旅局提供非遗专家智库支持,湖南锦华国际旅行社(IE国际教育)创新设计“非遗 + 研学 + 乡村振兴”融合路线。作为本次研学的核心载体,张坊镇乡村振兴非遗就业工坊备受瞩目。这个由闲置小学改造的项目在2023年获评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后,构建起“专家授课-村民传艺-学生实践”的互动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村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当孩子们亲手体验从嫩竹到纸张的几十道工序,才真正理解'纸寿千年'背后的匠心。”带队教师徐妮娜在研学日志中写道。
这场横跨京湘的文化接力,既是“引客入湘”战略的生动注脚,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实验。正如张坊镇党委副书记张波泉所说:“这样的研学不是终点,而是打开湖湘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