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匠心 浏阳这个小山村300年传承活字印刷
文图丨长沙晚报记者 李锋 通讯员 张小溪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2010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在浏阳小河乡发现,在修订、印 制族谱的过程中,一整套木活字印刷工具与技艺,在谱师的手中保存完好。近8万个梨木字模和这门“古老”的技艺,在这个小山村的深处,文墨飘香、薪火相传。
【字模雕刻】
潘家的木料房里,堆满了预备的字坯原料。多是梨木,也有拆老房子时买下的枫木。它们被锯成2.5CM厚的板子阴干。

将毛坯排在专门的“字床”里,木栓拴紧,锤子打平后刨光一面,取出反过来刨光另外一面,字坯就成型了。
将字坯排在专用“字床”里拴紧,用毛笔在字坯上反写所要刻的字。
刻刀按刀法将比划之间空余部分剔除,使字体凸出,将字坯的边用削边刀削掉,再用棕毛刷刷去木屑,在细磨刀石头轻轻磨去刀痕。

初刻好之后,试印一下,根据情况精修字模。

字模雕刻的工具。
【捡字排版】

潘根业与大儿子潘荣富,一人捡字,一人排版。

潘荣富17岁时开始学习“还字”。捡字与还字都要求记性好,且认得反字。

35岁的潘荣富正将印刷所需字模从字盘中找出,排在“字尺”上。.

潘荣富正将印刷所需字模从字盘中找出,排在“字尺”上。

将捡好的字按照印刷所需的格式排在印盘中。
【印刷成册】

先用墨刷在印盘上均匀刷墨,干湿适宜,将纸覆于印盘之上,再用平刷轻轻在纸面上匀力刷过。

架子上摆好竹竿,将印好的谱页按页码进行分册,如果印50册,便将50张第一页在竹竿上一路排开,接着排第二张。

印刷的族谱,需要按照各姓氏偏好的领谱字号,在谱本侧面盖上某字号的印章。

装订位置用尺子标记眼位,用铁钉打六眼,再用麻线订好。
浏阳小河乡,潭湾村的桥头,有一棵遒劲朝气的大樟树拱卫,它曾目送着谱师队伍一次次的远行。当年,客家人远道迁徙而来,为了留存历史,非常注重修辑 族 谱,以便后人追根溯源,这成为了支撑木活字印刷技术在浏阳传承至今的最主要原因。清道光年间,益兴堂的创始人潘顺烈从江西学会木活字印刷,成为湘赣边界著 名的谱师,一传,就是五代。
与现代印刷品的油墨气息不同,木活字印刷出的族谱,字形清隽,版式古朴,翻开来后,纸墨清香扑鼻而来。浙江瑞安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已经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很少有人知道,同样的手艺,在浏阳小河乡,同样的保存完好。
窄窄的小道盘山而上,我们寻到小河乡潭湾村黄平片山枣坑,技艺传承人潘根业的老宅。潘氏父子三人,正收拾着屋前坪,字盘器具一字摆开,老宅瞬刻变成一个 古意的活字印刷工坊,木料房、字坯制作间、刻字桌、印刷台、分册室、装订桌,堂屋里的架子上摆满了字盘,一切井井有条。用心良苦。山的那边,就是江西的万 载县。
潘家谱师班师傅们分工合作,锯梨木板,做成字坯后,吴汉涌细细刻着阳文反文字模,潘根业与大儿子在堂屋,一个拣字,一个在印盘上排版,然后刷上墨汁,覆纸,印版,77岁的吴代凡负责校对勘误。最后分册折页,裁切装订,盖印编号。
宅院中,屏息静气,滴滴汗水落下,手艺人用独特的静默与专注感动着每一个观看者。
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封建遗存”,潘家班藏匿了字盘几十年。直到1989年江西万载林氏寻来请修谱。老谱师潘绍初领着几个后生,挑着字盘就出发了。那 个两千人的大屋场,开启了潘家谱师长达六年的家谱印制黄金时代,老宅也是拿修谱的收入建起。潘老已于1999年过世,今天我们见到的谱师队伍,就是他当年 带出来的。
那几年,他们足足修了26个宗族的家谱,谱师队伍最多达到20多人。大屋场一个族谱一修就是30本,得刻3000个版,工程浩大。小的也有10本左右。初略统计,潘家谱师队至少刻过2万个版,存下了八万个字模。
族谱一般三五十年一修。平时,谱师班的人们四散谋生。手艺精湛的潘根业和吴汉涌,心里始终不甘活字印刷在自己手里失传,生意红火的时候卯着劲做手艺,闲时转作他行,却深埋希冀。
与隔壁的张坊镇古山贡纸一样,潘家班的木活字印刷术,会被越来越多的目光所关注。在这信息汹涌的时代中,同样会有人愿意放慢脚步,致敬传统与匠心。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