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烟火留诗的城市

相链区块链

  荣琬哲

  每次和外国同学聊家乡,总会有人说“听说长沙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确实,长沙在国内火的元素太多了,不管是街头巷尾的美食,还是年轻人爱逛的景点,数都数不过来。但今天我不想说这些,只想带你聚焦真正让长沙“走向世界”的三个宝贝,它们藏在同一个浪漫主题里:“烟火留诗”。

  第一个让世界记住长沙的,是来自唐代的“瓷上诗人”——铜官陶瓷。这可不是普通的陶瓷,它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出海”的文化载体之一。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长沙铜官的窑火(也就是“烟火”)就没断过,工匠们把“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这样的市井诗句,用釉下彩画在瓷碗、瓷罐上,再装到“黑石号”商船上,一路卖到了今天的印尼、波斯、非洲等20多个国家。现在,你去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以及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等都能看到这些带着诗句的铜官瓷——它们就像唐代的“文化明信片”,用“烟火烧瓷、瓷上写诗”的方式,让世界第一次透过器物,读懂了中国人的生活与诗意。这就是长沙最早的“烟火留诗”,也是最有分量的世界名片。

  第二个让长沙闪耀全球夜空的,是“光影诗人”——浏阳烟花。你可能没去过长沙,但一定在国际舞台上见过它的身影:悉尼跨年夜那片惊艳的“中国红”、迪拜国庆盛典上流淌的金色瀑布、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那棵栩栩如生的“迎客松”,全是来自长沙浏阳的烟花。从唐代的“爆竹驱邪”到今天的数字编程光影秀,浏阳烟花早不是简单的“响声”,而是不用翻译的“空中诗行”(这也是“烟火留诗”的现代表达)。现在,浏阳烟花稳居世界烟花出口榜首,全球每3场大型烟花秀,就有1场来自这里;它还走进了100多个国家,不管是欧洲的节日庆典,还是美洲的狂欢派对,都能看到浏阳烟花绽放的“中国式浪漫”。

  第三个让世界读懂中国精神的,是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作者是毛泽东,1925年,他站在长沙橘子洲头,看着湘江“百舸争流、层林尽染”的秋景,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这是在革命年代里诞生的诗,却有着跨越国界的力量:它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入选了38个国家的海外教材,我的德国同学在中文课上读过它,说“虽然没见过湘江,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里的青春热情,全世界年轻人都能懂”;甚至在国外的中国文化展上,这首诗的手稿复制品前,总围着好奇的参观者——让世界看见长沙不只是有烟火气,更有精神的厚度。

  你看,这三个宝贝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们在国内多火,而是因为它们让长沙的名字,刻在了世界文化的版图上:铜官陶瓷用窑火把诗“烧”向古代世界,浏阳烟花用光影把诗“绽”向现代夜空,《沁园春·长沙》用精神把诗“传”向未来。它们共同构成了长沙的“烟火留诗”,也让这座城有了和世界对话的底气。

  下次如果你的外国同学问起长沙,不用急着说美食,不如和他们聊聊这三个“世界级的诗”——有热烈豪情,有浪漫场景,或许某天,我们可以一起回长沙,在铜官窑亲手画一首“瓷上诗”,在浏阳河畔看一场“夜空诗”,让他们亲身体会:长沙的浪漫,从来都不止于国内的热闹,更有能走向世界的诗意。


【作者:荣琬哲】 【编辑:胡兆红】
关键词:一座烟火留诗的城市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