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本书又半本书
李伟明
这本书,是关于读书的书。收在里面的文章都和书有关,所以取名《书之书》。
那时,我在报社负责副刊,常常感叹本土作家的作品难以走向全国。虽然有几位老作家曾经在业内名声不小,但到了互联网时代,他们的大名在网上几乎搜索不到,更别提当年那些作品了。酒好也得勤吆喝,我认为,在百花齐放、写手如云的今天,作家们的作品哪怕再好,也需要有人推介,光靠自然生长,恐怕难以走得更远。于是,我便和编辑部的同事商议,在副刊开设一个栏目,专门介绍本土作家。与之相对应的,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以评论的方式推出本土作品。
后来,因工作调整, 我离开报社,但为他人写书评的事,我还在坚持,此后我换了两个单位。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没有放弃阅读与写作。到2017年初,市图书馆为营造读书氛围,在报纸开设书香专版。因我写过一些书评,图书馆负责人约我开了个专门推介本土作品的栏目。令人欣慰的是,2019年省里评选报纸副刊好作品(2018年度)时,这个读书专栏获评优秀专栏。
此后,我还陆续为本土出版的新书写了些评论性的文字发表在本地报刊。这个专栏在写着写着中,我的想法有了些变化,索性选择已故现代作家的书,后来又包括古人作品评一评。
向来喜欢武侠,自己还写起了武侠小说,便借此机会对金庸和梁羽生的作品也谈了些体会。梁羽生的作品可圈可点者不算多,放在一篇文章里说完。金庸的作品本来值得细品,但时间关系,只选了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各写一篇,而且只能写成“印象记”——很表层,确实只是凭印象点到为止。
这两部分内容,便组成了本书中的“本地书”和“九州书”两辑。此外,我将和自己的书有关的文字单列出来,作为一个部分。这部分的数量最少,纯粹是为了交代此前出版的几本书的写作背景等,带点“备忘”的意味。
就这样,通过后面两部分内容,又凑起了半本书。半本书与另半本书叠加,这本《书之书》就算完成了。
我知道,这只是一本小众图书。写这样的文章,出这样的书,还有一个出发点,就是希望倡导读书。当今社会太需要阅读氛围了,不管你读什么书,高雅作品还是通俗读物,总比不读好。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