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理想不仅需要,而且必须
刘昌宇
在中国当代文坛,以“寻根文学”蜚声海内外的韩少功先生,有着“作家中的思想家”之美誉。韩少功先生的许多作品,不但经常打破各文体的界限,用新颖的表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韩少功对文学、人生、世相……凡此种种的思考,始终带着一份前瞻和理性,显示出独具一格的思想张力。韩少功先生最新之作《理想,还需要吗——韩少功谈话录》,一以贯之地延续了这种前瞻先行的风格,于大开大阖中,展示了与众不同的韩少功。
文学、文明、文化的三重奏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编主要从文学与人生的视角,阐释韩少功本人的文学观和价值观。中编侧重于从文明的维度,探讨对当今世界的看法。下编则从中外文化的视域,解读人类竞争与发展的命题。
在多年文学实践中,韩少功始终坚持以批判性的眼光,去认真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他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在他看来,作家的责任是既要面对现实,又要在超越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题。秉持这一观点,韩少功相继创作出了《爸爸爸》《马桥词典》《山南水北》《人生忽然》等重要作品。也将他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提升到了令人瞩目的新高度。在这场旷日长久的寻根中,他沿着古老的中华文脉一路打探,把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纷繁面相,以及我们这个民族曾有的困顿与昂扬,都审视得了然于胸,加上他的一番思想了悟,一篇篇经典的寻根之作,皆在字字珠玑的书写中相继杀青,充分显示出韩少功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创作禀赋。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韩少功不断突破自己的上限,他思索和省察的领域,从文学、历史、哲学、道德,到科技与自然。辽阔的视野,再辅以求证式的终极追问,终使韩少功的文学思想,总是在翰墨馨香中,散发着持久而迷人的光芒。
破茧AI时代的思维陷阱
身处快速便捷的信息时代,韩少功不愿做“书斋里的思想家”,在他身上始终保持作家的定力和思想家的理性;他从不会被所谓的时尚和流行束缚住思想的羽翼。早在AI兴起之初,许多人对AI的运用和强大功能发出慨叹,忧心于人工智能会超过人类,甚至可能取代人类、进而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翁时;韩少功却前瞻性地指出,虽然AI在数据处理、计算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但在情感通融、创造力发挥等层面,却难以取代人类的这一特质。事实似在逐步证明韩少功这一判断的准确性,韩少功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一直努力保持清醒而独到的判断。这种思想判断的深刻,来源于韩少功先生的全球化视野。
次优主义的生存智慧
“次优主义”是韩少功思想中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概念。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他既不满足于乌托邦式的空想,也不陷入悲观主义的泥沼,韩少功提出了务实而积极的生活哲学。他认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追求“次优”也不失一种明智的选择。这种思想既承认现实的局限性,又保持改善现实的努力,体现了成熟思想家的智慧。
韩少功是倡导多思的作家,他在谈论文学创作或是畅聊社会问题时,韩少功努力保持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既有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剖析,又不失宏观的历史视野;既坚守核心的人文价值,又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既有严肃的思想探索,又不乏幽默的生活智慧。本书将韩少功的文学感受力、哲学思辨力、历史洞察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韩氏”一说。
全球化时代,理想还真的需要吗?韩少功在这本潜心思考的著述中,以其丰富的学识和涵养,以他朴实而厚重的人生阅历,给出了正面的问答:理想不仅需要,而且必须。但这种理想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扎根于生活实践的思考;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信仰与信念。
合上书卷,深觉本书是一本“我手写我心”的力作,它告诉我们怎样去认识人生、审视社会,当你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思想一天天变得深刻时,就会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纵然乱云飞渡,也会坚持理想,去追寻曼妙的诗与远方……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