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相链区块链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方雷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很宽广,这里所指的传统文化是狭义文化,即哲学和宗教所研究的文化,文化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是思想,因此这里主要指传统文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以前,主要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主,唐宋以后,则主要以儒、道、佛三家为主,中国传统文化从它产生开始就是关注“社会人生”的,被列为群经之首的《周易》里有一句名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了中国的人文传统、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完善社会、完善人生,它价值取向就是“社会人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道、法和先秦诸子思想,都是先贤们在社会剧烈动荡和变革时期对社会、人生的忧患意识的体现,思考着用他们的大道和思想观念去改变天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沿着这个目标发展,不断地丰富完善。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指向社会和人生。道家的“性命双修”,就是指修炼人的人性、人的自然之性和人的生命,达到一种真人、天人、至人的境界,它还是指向人生。佛家的“法身慧命”,挖掘、呈现“佛性”,就是把人性最光辉的部分呈现出来,佛教上讲“明心见性”,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个“心”就是人的根性的存在。中国文化向来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平衡与和谐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本质上就是人生哲学。因此,中华文明是一种强调和谐关系的偶性文明,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它们的渊源就是中国文化的和谐文明、偶性文明。

  现在,我们来看看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它的功用,看看先贤们留给我们哪些人生的智慧和启迪。

  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入世”,所谓“入世”就是进入现实社会,儒家创始人孔子有两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活着的事情还未了解清楚,哪里还能去了解死了以后的事情?重视生命与现实,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的事情还没治理好,哪里还有精力去考虑鬼神的事情?这就是儒家的“入世”情怀,“入世”就是要改变社会人生,就要有所作为,因此儒家要求每个人能够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知道这种身份应尽什么职责,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两句话最能代表儒家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最重要的特征在于生生不息,人应该向天道学习,君子要自强不息;大地的品性是承载万物,君子要向大地学习,要宽容,要厚德载物。一个人有多少成就,就要看你能担当多少责任,心胸能容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担当的东西就越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典型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儒家和道家的出发点都是天人合一思想,但道家侧重于“天”,儒家侧重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都是儒家精神的体现,而北宋张载对儒家精神概括得最为精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什么是“仁”?《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从字面上看仁就是“二人为仁”,它的本意就是让人培育仁爱之心,建立善良的人际关系,《论语·颜渊》篇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儒家所说的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爱人,人与人要建立在一种相互亲爱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孔子所讲的“仁”就是“忠恕之道”。“仁”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这个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人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能否很好地定位人生、能否活得快乐,能否活得幸福,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因素。儒家给我们的智慧是“爱人”,人与人在相互亲爱的基础上才能和谐相处。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道家思想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超世”,即超越现实,道家的思维跟儒家不一样,儒家思维看问题都是面上的,讲现实、讲理性,道家是以一种否定性的思维,超越经验,超越常识,把你带入更深刻的层面去思考。与儒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同,道家的超世与无为相联系。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又说:“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即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这就是无为,这里的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不人为地做事,说无为其实是无不为。道家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是自然,道家的自然不仅仅是指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还是指本然,即原始状态。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应该效仿大地的品行,大地应该效仿天的品行,天应该效仿道的品行,而道已经是最大的范畴了,无所效仿,所以只能坚持自己原来自然的状态。这就是告诉我们,一个社会、一个人生就是应该追求那样一种自然的状态。因为我们的现实社会被人扰乱,我们的自然被人的理性和非理性扰乱,已经不是那个样子了,不那么自然了,因此,道法自然,就是要把人的自然恢复到它原来的样子。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样清澈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的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杂念、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办事,从而无所不通;行事也会善于把握时机。正由于他不刻意去争权夺利、沽名钓誉,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这段话字面上的意义很好理解,但其中包含的思想意义就不是几句话能阐明的。

   我们再看看老子与孔子的一段对话: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由此可见,道家认为水的本性接近于道:处下、不争、利万物、顺势而动、以柔克刚。老子还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谓“慈”,就是慈爱,是道心、天地之心、人心、万物之心的汇集,心量广大,超越一切。所谓“俭”,就是回到自己,是简缘啬精,还有单纯、自然。所谓“不敢为天下先”则是谦逊,不争。因此,道家思想表面看是“无为”,实质上是顺应自然,是一种超越的、智慧的“无不为”。

  佛家思想最重要的特征是“出世”。佛家认为人在这个红尘世界,由于太多污染,使固有的本性不能呈现,而产生种种执着幻想、诸多痛苦烦恼,所以佛教认为要把它解脱、洗净,才能离苦得乐,佛经上的“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都是诸菩萨度化众生往生彼国,这是佛陀的本怀。佛教的“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希望改变、重建这个世界,寻求的是一种智慧的解脱。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重要流派——禅宗,其思想更是直接指向社会人生,禅宗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倡导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佛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个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度众生。因为简单地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了的人”,确切地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他人也能够觉悟,是这种自觉和觉他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佛教的最后目的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所以佛教,特别是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它的核心是“悟”,禅宗的核心精神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心法就是“即心即佛”,它认为佛性就在我们心中,不需要向外寻求,我们只需要觉醒自己的本心,就能见到自己的佛性。

   佛家的智慧就在于佛就是觉悟,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既然众生都有佛性,又为什么不是佛呢?因为“执”,即执着,执的结果就是迷,所以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于悟与迷,所以说菩萨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迷失的菩萨,而悟不需要很长时间,在于你可以在刹那间“顿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都是这个意思,佛教告诉我们的是智慧的解脱,不要执着,没有执着的人,就没有了痛苦烦恼。

  我们的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配合着解决了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平衡与和谐的问题,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各有侧重、各有不同的功能,古人今人都做过精辟的论述,北宋一位皇帝有这样的概括:儒家是治国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南怀瑾说:“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说的就是人生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也有人说,学了儒家就拿得起,学了道家就看得开,学了佛家就放得下。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拿得起、看得开、放得下,就有了很高的人生境界,就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人生的智慧和启迪,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珍惜的资源和宝藏,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作者:方雷】 【编辑:胡兆红】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