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站在贾谊故居前
■范良君
车过“长沙轮渡”站,下一站就是“贾谊故居”。过了斑马线,就是太平街,就望见了黑瓦白墙的贾谊故居。
昔日的一大片商铺,还有商铺后的居民楼,陆陆续续被拆除;给贾谊故居左侧留下一大片空旷的坪地,越过围墙的肩头,可看到院子里亭阁的轮廓。
较长一段时间没来贾谊故居了,实因这里的人潮汹涌,尤其是周末,游客之多,难寻插足之地。贾谊故居,宛如大海里翻滚着的巨浪、江河里一座孤零零的灯塔,可望,而不可及。
太平街确实是一块黄金宝地,1949年前,毗邻湘江码头的它,是许多钱庄、货仓、商铺的集中地。1949年后的若干年,这里“消停”了一段时间,上世纪末,很快,它就变幻成了长沙著名的商业街。太平街商铺里,汇集了大江南北各种著名小吃和湖南土特产:长沙的臭豆腐,北京的糖葫芦,连土耳其的冰淇淋,也跑来这儿现做现卖,看热闹的,比掏钱尝新的多很多。
鼠年新春前的太平街,人不多,很安静,高跟鞋踏在石板路上的“滴答”声,清晰可闻。凭身份证,领到一张入场券,我就进入到贾谊故居。
几千年来,贾谊故居经历百余次“毁建修缮”,没有任何木质的、丝质的文物留存世间,“贾谊井”“贾谊石床”可是贾太傅当年使用过、弥足珍贵的文物啊!据记载:晚清名士陈宝箴、王闿运等曾在佩秋亭里的“贾谊石床”旁茶叙过,毛泽东、蔡和森等也在石床旁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据闻,贾谊故居距今为止的最后一次“毁建修缮”是在1996年。而“贾谊石床”则是近几年从地底下“拱”出来的,不是它难耐寂寞,而是经过长沙考古专业人员的努力,让它在2017年12月重见天日。长沙人对贾谊故居的不舍不弃,令人感喟。
驻足贾谊故居”的石刻前,细品碑刻:“贾谊故居,又名贾太傅故宅、贾太傅祠,被誉为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我读出了湖湘人对贾太傅一份沉甸甸的情感。
故居大院里前后排列着三幢厅房,第一间的“太傅殿”里,贾谊的坐像正面相迎,书案前的贾谊,笔杆紧握,注目前方,似在构思又一篇奏疏;其身后,前任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沈鹏所书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满满盛载了对英年早逝的贾谊的仰慕。
厢房左右两侧的橱窗里,是采用铜蚀技术,仿竹简形式书写的贾谊两篇汉赋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词赋与书法,双美齐飞。其中,《吊屈原赋》的书写者,竟然是我相交四十多年的好友贾铎。
贾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是立国之本的思想家:“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 贾谊的思想、他的治国理论,远胜过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故居的工作人员告诉我:随着故居扩建,贾谊故居原本就有的一口水塘也将尽可能复原。闻听此言,我只觉心头滚滚发热,眼圈湿润!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