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金龙腾飞

  腊月一到,村里年轻人就蠢蠢欲动了,晚上打着手电聚在一起,什么时候搞舞龙训练?孩子们当不了主力,也想凑热闹,扛旗打铜锣,跑腿打个杂,那是多有味的事啊!

  乡亲们说,是龙主宰一年的风雨,舞龙作为一个祭祀活动,用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村里舞龙有很多老规矩。比如只能舞上水龙,就是指舞龙只能从湘江上游往下游舞;不能舞下水龙,即不能从湘江下游往上游舞。当然,龙队可以先设计路线,包一个大弯,从上游往下游舞。俗话讲,长工短工,二十四收工。过了小年,村里大人细人都有空闲了,就会有人出面组织一帮人训练舞龙。我们村制作的金龙分前、中、后三个部分,三部分各自独立,前面那部分是龙头,俗称“龙脑壳”,张口吐舌,两目圆大犀利,头上两角坚挺,颌下长须飘拂,威风凛凛,由一人举舞;中间部分是龙身,骨架为竹木混合结构,共七截,每截安有一个举把,由七人举舞;骨架由黄底、装饰彩鳞的龙衣包裹;后面那部分自然被称作“龙尾巴”,由一人举舞。

  青年哥哥身上冒火,穿着单褂子训练,举着彩龙东奔西跑,累得黑汗水流。打锣的打锣,当当当;打鼓的鼓着腮帮子,咚咚咚;最洋气的是举龙头的,绷着个脸,不时指手画脚,这个动作慢了,那个跑得快了。看热闹的人也指指点点,这个有架势,那个招式不对。舞龙的青年哥哥们看到围了很多细妹子,劲头更足了,舞出很多花样和造型。梳麻花辫的细妹子们个个香脸红扑扑的像苹果,她们一面看耍龙,会一面交头接耳痴痴地傻笑。

  除夕晚上,一阵锣鼓响后,龙队出发了。好大的一条龙,那龙头硕大而威严,龙须飘动,目光如炬,真是一条“神龙”。大家提上自家制的红灯笼或火把,队伍蜿蜒而行,就是一条明亮的龙。按规矩,龙要先从本村舞起。孩子们扛着旗走在最前面,舞龙的青年哥哥们身着黄色对襟衣,一色的灯笼裤,腰扎红色绸带,头裹黄布,高举舞龙杆,格外精神。敲锣打鼓的老人,喜气洋洋地跟着。

  队伍最前面的人像是飞毛腿,一会儿就探得有人家要接龙。接龙的人家提前将电灯开得通亮,准备好香烛、贡品,挑挂大鞭子站在路边接龙。随着密集的鞭炮声和如浪的鼓点声,只见巨龙上下翻飞,瞬息万变,时而“蜻蜓点水”,时而“龙盘玉柱”,时而“金龙祝福”。忽然间,只听见轰轰的几声,烟花爆竹四起,彩珠筒等焰火迸发,龙被映得金灿灿的,犹如遨游霞光云海,翻江倒海,活灵活现。陡地,金龙腾飞,整个龙身在空中旋转着,颔首摇尾地给人们拜年送祝福。至于答谢包封呢,主人家早就封好了,十元二十元的居多,但家庭殷实的人家会封一百元,不过,那个时候一个村也难有几户这样的人家。

  包封打得多的,龙队自然要多舞点花样,如“麻姑拜寿”“哪吒闹海”等,难度很大,惹得看舞龙的人们一个劲放肆地鼓掌叫好。遇到新婚的或者还没有生孩子的人家,必定要玩一个“麒麟送子”:锣声鼓声紧紧地,龙队迅速地把龙造型成麒麟的样子,然后把一个“带把”的孩子抱到上面坐着。一阵吆喝后,再把孩子抬进这户人家的床上,用被子盖着,大家一齐喊:“恭喜贺喜,恭喜老板屋里添一个‘带把’的胖崽子!”这时,主人就会喜笑颜开地给大家发烟,不管男女老幼,逢人就发。躲在被窝的孩子没闲着,他会从被窝里摸到一包包食品,乐呵呵地躺在被子里吃个没完。

  舞龙的过程中,鞭炮声不断,吆喝声不断。平时有矛盾的人家,若想和好,就趁舞龙时到对方家里看热闹。主人家发烟时,注意到往昔“仇家”在场,只好喜笑颜开地接待,不但开了一根好烟用火柴划燃,而且还特意递个槟榔壳子过去。一家舞完龙,龙队就迅速赶往下一家。贡品自然也要带走,除了瓜子、花生、糖果,还有一小瓶邵阳大曲。整晚舞龙结束,龙队便聚在一起,将收到的包封拆开,一一按劳分配。大头当然归舞龙的青年哥哥们,扛旗的孩子也能分到二到五元,还有一包包瓜子、花生。这可是意外之喜,过年父母给的红包也不过一两元,待新春开学了,还得充公做学费。

  舞龙舞到元宵节晚上,就收工了。若是舞到十六十七,那真是“鬼舞十七”了,会被人笑话。不过,茶余饭后,人们仍会兴致勃勃地谈起舞龙,哪个舞得好,哪个匡了瓢。哪个收获最大?当然是壮实的细满哥,他跳上蹦下地舞得最带劲,居然把邻村那个最漂亮的细妹子舞到手了,年还没过完就派媒婆到女方家提亲了,说是明年过年时办喜酒。细满哥那个乐啊,可直把另外几个一同舞龙的青年哥哥羡慕得心里痒痒的,暗地里商量着来年到细满哥家舞龙时,一定得找个顽皮的“带把”孩子放点水到那新婚床上,好好整蛊一下新郎官细满哥,看他还嘚瑟不?

【作者:蔡英】 【编辑:黄能】
关键词:舞龙 腊月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