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扩招,“抢宿舍”成了新烦恼?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炎炎 实习生 刘新梅
随着2026年研究生报考工作的推进,有关“研究生住宿”的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再次被关注,“是否提供住宿”成为部分考生选择考研院校时的考虑因素之一。
今年10月,一则中南大学2.95亿元购置存量房地产用作学生宿舍的单一来源采购征求意见公示,引发广泛关注。
一面是持续不断的考研热与硕士扩招,一面是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住宿压力。
扩招之下,何处安居?
记者走访发现,从最基础的政策分流校外住宿,到加快基建、盘活社会资源,多所高校正在积极寻找解决途径。

扩招与困境 宿舍申请堪比演唱会抢票
“手速决定床位,网速主宰命运,听起来是不是‘心跳加速’?”刚刚考上中南大学的研一新生小李和记者分享了自己“抢床位”的经历。
根据中南大学研究生新生入学报到须知,研究生宿舍申请需通过学校“新生自助服务”线上完成,申请时间为每年8月中旬。不同校区、不同标注对应不同配置,“比如600元/年的为无独卫的4—6人间,1200元/年的则是带独卫、阳台的上床下桌4人间。”在线上申请之前,小李做足了功课。根据小红书上“过来人”的分享,他提前准备好两台设备,甚至邀请好友同时“开抢”。
“真是太刺激了,一分钟不到,1200元/年的秒没,堪比演唱会抢票。”小李现在想起“抢宿舍”那天的场景还心有余悸,“好在我迅速调整战略,立马预定了600元/年的宿舍,4人间,无阳台,好在校区其他配套还不错,离市中心也近。”开学一个多月,小李和舍友们将宿舍布置一番,慢慢适应了新的生活。
比起小李,连600元/年这一档宿舍都没有预定到的周同学,就只能选择自己校外租房了。该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报到须知中明确写道:“由于条件有限,没有选到宿舍的学生,请尽早做好自行解决住宿的准备,或者到所在校区宿管站咨询是否有新增房源。”“虽然一个月合租费用不到一千元,但还是无形中增加了生活成本。”周同学说。
同为“岳麓F3”的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同样有类似“线上抢房”的规定。比如湖南大学在2025年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报到须知中提到:“研究生住宿实行自愿申请制。学校根据现有的宿舍资源,在一定范围内提供房源给新生选择。”湖南师范大学则明确:2025级研究生新生(硕、博)入学住宿由学校学生公寓服务中心统筹安排。在规定时间内,新生可在系统里自行申请,也可根据需求自行取消申请。床位申请完,系统将不再接受床位申请,也不再安排住宿。
这不是个例。在全国多所高校,类似的住宿紧张情况正在上演。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大学等多所高校加入“研究生宿舍拼手速预定”大军。
高校学生宿舍住宿紧张的背后,是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
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数为62.13万人,2020年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10.7万人。202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数为135.68万人,相比十年前增加118%。
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的扩招尤为明显。2014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数量为23.7万人,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中占比42%。而2024年,专硕在硕士生招生总数中占比提高至约68.99%。
面对宿舍资源紧张的局面,政策分流成为高校最直接但也是最无奈的应对方式。
近年来,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对专业学位硕士不提供住宿,华中科技大学只给专硕提供第一年的住宿。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明确“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安排住宿”,湖南师范大学不安排住宿的对象更明确到定向就业研究生新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新生、长沙内五区生源研究生新生。
加快基建 新建扩建宿舍楼和新校区建设
为从根本上解决住宿困局,新校区建设成为高校拓展学生住宿空间的重要途径。
如湖南大学科创港新校区,总投资超过50亿元,占地1600亩,预计2026年9月正式投用,建成后预计能容纳2万名高层次人才。而就在11月3日,该项目(三标段)宿舍北区迎来关键节点——27#栋率先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三标段)是新校区的生活配套工程,其中包括8栋宿舍及生活配套、1栋食堂等。
同样位于湘江科学城片区的湖南师范大学科创港校区也于今年9月按下开工键。新校区与位于二里半的主校区相距约22公里,总用地规模达1340亩,可容纳学生2万余人,能有效解决湖南师大现有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
这些新校区的建设,将从长远缓解学校的住宿压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装配式建筑的探索。湖南师范大学桃花坪校区试点“装配式”学生宿舍,这种新型建筑方式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能够快速提供住宿空间,成为解决急需住宿资源的有效途径。
在全国范围内,高校学生宿舍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202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7部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高校通过新建、改扩建、修缮、装配化改造提升等多种方式,补齐高校学生宿舍短板。《意见》还提出要推动高校招生计划安排与宿舍面积达标挂钩,将高校学生宿舍达标情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参考因素,对学生宿舍面积总量缺口大、学生反映强烈的高校,原则上不得新增安排招生指标。
盘活楼市资源 从“以购代建”到“租赁改造”
相比加快基建,盘活社会资源的方式更为灵活高效,也更能快速缓解住宿压力。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伊始,《长沙晚报》就曾报道,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与仅一街之隔的留芳宾馆达成合作协议,宾馆整体打包租赁给医院,并按照学生公寓的标准进行针对性升级改造。
9月28日,浙江大学发布采购意向公告,拟于本学期进行学生宿舍用房租赁采购,预算金额2360万元。采购需求中提及,因校内学生宿舍住宿紧张,拟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周边5公里范围内租赁社会用房,要求精装修拎包入住,提供床位不少于3000张,租赁房屋能满足学生宿舍住宿要求,配有配套服务用房。
对于面临“成长中的烦恼”的高校而言,“租赁改造”这种模式既盘活了社会资产,又快速解决了学生住宿问题,将实现学生、高校、企业“三赢”。
今年10月,中南大学购置存量房地产用作学生宿舍项目征求意见的公示更是引发广泛关注。根据公示,采购项目预算金额29538万元,拟由湖南旺德府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提供(或承担)。
花近3亿元买商品房当宿舍,到底值不值得?
其实,今年以来,已有多所高校通过购置存量房地产用作学生宿舍。
仅今年9月,就有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购置存量房地产用作学生宿舍单一来源采购项目,包括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合肥工业大学。
作为全国首个高校收购存量商品房的案例,湖北大学阳逻校区的项目颇具代表性。投资1.98亿元收购武汉城建·水岸小区352套商品房,改造后可新增2800个学生床位,预计将满足校区师生从6000人增至7500人的住宿需求。其收购单价约4650元/平方米,仅为该楼盘2022年备案均价的6折,接近商品房建设成本价。
一边是全国高校超百万床位缺口,一边是楼市积压的存量房源,有网友评价,高校这波 “跨界操作” 看似疯狂,实则是破解住宿困局的精妙棋局。
众所周知,传统宿舍从征地、审批到竣工,周期3至5年,而收购的存量房均为现房,改造工期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可解决眼下在校生“床位”困境。
而对楼市来说,高校“以购代建”,无形中消化了积压的存量房,盘活了闲置资源。
这一做法同样得到政策层面的支持。《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到,鼓励高校通过购买、租赁学校周边的人才公寓、商住楼等社会用房,补充宿舍资源,并按照校内同等标准,加强配套服务管理。
在新建宿舍周期较长、部分高校校内土地面积相对不足无法新建宿舍的情况下,通过购买、租赁学校周边存量社会用房补充宿舍资源,成为部分高校未来解决住宿问题的一个方向。
“我们期待的不仅是一张床位,更是一个能够安心学习和成长的空间。”正如采访中一位校外租房的研究生学生所言,高校住宿困局的破解之路,折射的不仅是资源分配的智慧,更是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深刻需求。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