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小记者走进湖南农大“大观园”:触摸自然密码,探寻农耕智慧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炎炎 通讯员 符佳明)昆虫翅膀的斑斓纹路、千年农具的沧桑肌理、不同土壤的触感差异……9月27日,长沙晚报校园记者俱乐部携手湖南农业大学,为长郡月亮岛第二小学、松雅湖小学的校园记者们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科普研学活动。小记者们先后探访湖南农大标本馆与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在观察、互动与聆听中,近距离感受自然科学的奇妙与中华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

小记者们目光紧紧锁定各类农具,试图读懂古人劳作时的场景。 均为长沙晚报通讯员符佳明供图

  “蝴蝶翅膀上的花纹居然有这么多作用!”“原来不同地方的土壤摸起来手感差这么多!”在湖南农业大学标本馆内,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与提问声,成为小记者们探索自然的“注脚”。这座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标本馆,由植物、昆虫、土壤、动物四个专业分馆组成,馆藏标本超3万件,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走进植物分馆,从热带珍稀花卉到长沙本土常见草木,一件件标注清晰的标本整齐陈列。讲解员结合标本细节,为小记者们科普植物分类、生长周期与生态分布知识。昆虫分馆内,色彩斑斓的凤蝶、形态奇特的甲虫、纤细精巧的蜻蜓等标本挂满展柜,小记者们或踮脚观察,或拿出笔记本记录,甚至追着讲解员追问“甲虫如何抵御天敌”“蝴蝶的幼虫吃什么”。土壤分馆里,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砂质土、黏质土、壤土样本装在透明容器中,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小记者们亲手触摸感受不同土壤的质地,直观理解“土壤是地球的‘皮肤’,需要好好保护”。

晚报小记者们将这场探秘自然与农耕文明的精彩旅程用文字记录下来。

  据湖南农业大学标本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2023年完成全面改造升级后,新增了互动讲解屏、标本动态展示区等现代化设施,如今已成为学校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年均接待中小学生研学团队超百批。

在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小记者们认真聆听讲解人员的介绍。

  如果说标本馆是“自然课堂”,那么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便是一部可漫步阅读的“农业文明史书”。这座展陈面积约1100平方米的场馆,以“农耕起源、驯化引种、农耕器具、水利工程、农学典籍”等十大板块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至今一万余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历程。“原来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是古人用几千年时间从野生稻驯化来的!”松雅湖小学四年级的校园记者一边在研学手册上画图记录,一边感慨:“以前觉得种田很简单,现在才知道里面藏着这么多祖先的智慧,太神奇了!”

晚报小记者们认真观察、仔细记录。

  此次研学活动,是湖南农业大学践行“耕读教育”与“协同育人”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长沙晚报校园记者俱乐部“行走的课堂”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站。“今天看到了会发光的昆虫标本,还知道了《齐民要术》是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比在课本上学到的更生动!”长郡月亮岛第二小学的校园记者张同学在活动总结中写道。

  湖南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长期开放标本馆、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等优质“星火馆”资源,设计更多适合中小学生的研学课程,为青少年科普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长沙晚报校园记者俱乐部也将持续联动各类科研场馆、文化阵地,带领校园记者们走进更多“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助力青少年全面成长。

【作者:张炎炎】 【编辑:肖彪】
关键词:小记者 湖南农大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