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时代沃土 育见未来之光│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5-2025年高质量发展报告

相链区块链

文/谭琳静 张炎炎

  岳麓山下,湘水之畔,

  一所跨越120年时光的学府,

  正以其深厚的底蕴与创新的姿态,

  持续书写着中国基础教育的新篇章。

《长沙晚报》版面截图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湖南师大附中”)自1905年禹之谟先生创办“惟一学堂”起,便承载着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血脉。从战火纷飞中秉持“教育救国”理念,到如今勇担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这所百廿名校始终以“公、勤、仁、勇”为校训,以培养“民族复兴之大器”为己任,以附中答卷为时代作答。

  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基础教育被赋予了更为意义深远的历史使命——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奠基。自2015年起,湖南师大附中启动了创建研究型高中的卓越计划,开展了学术治校、研究育人的十年教育改革求索,在传承中创新,在变革中坚守,构建起学术性、创新性、实践性深度融合的卓越育人体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先锋,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

  新定位

  从大学预备役到创新链起始端

  2025年,当以DeepSeek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浪潮席卷而来,引发全社会对教育价值进行深刻反思与重新审视时,4月的湖南师大附中校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新实践正在悄然上演:高一学生正在“90后”历史老师张云礼的引导下,用“三导四学”方式完成“AI历史数字人”项目。学生们分组协作,让著名诗人王维、学校创始人禹之谟先生等以“智能体”的方式“复活”,和师生在课堂上穿越时空对话。这个项目最为核心的是严谨的历史资料甄选和把关,需要学生做大量课堂之外的研究和讨论。这种将研究基因注入学习全链条并成为日常的学习方式,正是学校多年来深耕“研究型高中”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

  时光回溯至2015年,以倡导“时时在研究、处处有研究、人人都研究”的“研究型高中”建设为抓手,湖南师大附中毅然踏上一条从优秀走向卓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自我革新之路。

  在学校党委书记谢永红看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布局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湖南师大附中十年的求索揭示了基础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定位——基础教育不应仅是大学的预备役,而应是创新链的起始端。

  “这是一场创新人才培养的前移革命,附中必须以实际行动来响应国家战略。”谢永红介绍,十年来,学校利用大学附中和地处大学科技城的优势,不断深化与高校合作,已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70多所高校授牌湖南师大附中为“优秀生源基地”。

  今年3月,学校与湖南大学正式签署《共建化学创新实验室协议》,双方开启深度合作新篇章。此前,学校已凭借卓越的战略眼光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成功共建创新实验室、开展师资协同培养等,构建起大学和中学教育有机衔接、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学校还与高校探索大学选修课程“前置培养”,开办高校科学营等,推动学科前沿知识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为学生打开通往科学前沿的大门。

  在学科竞赛领域,湖南师大附中坚守“育人比夺牌更重要,科学精神比解题更重要”的教育初心,精心构建“金字塔型”竞赛培养体系:既注重在普及层广泛激发学生对学科竞赛的兴趣,广撒科学的种子,又强调为拔尖层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指导,助力其茁壮成长。

  过去十年里,学校入选丘成桐领军计划、湖南省英才计划及学科奥赛国家代表队、国家集训队、省代表队人数连年居全省第一,在国际学科奥赛中勇夺36枚金牌,奖牌总数位居全国前列,“金牌摇篮”享誉全国。

  在打造素质型、能力型、实践型、生涯型竞赛教育过程中,以生物竞赛教练黄俊为代表的国际奥赛金牌教练团队,不仅传授学生高超的解题技巧,更将严谨治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物理竞赛生陈家骏因字迹工整、条理清晰,每一步演算都堪称范本的宝藏笔记走红网络;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得主梁行健历经无数次考试失利却始终坚持不懈、砥砺前行,收获比金牌更重要的坚韧品质;生物奥赛生杨致凭借教练团队量身定制的“轮椅备考计划”带伤参赛并勇夺全国第三;刘思圻从沉迷大学教材到回归基础,最终以理论与实验双优成绩晋级……无一不彰显着学校独特而卓越的竞赛育人理念——要把奥赛从竞技场变成育人池,而这正是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本质的回归。

  “竞赛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奖,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校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李湘黔看来,深基础、宽视野、强能力、高素质的科学教育工作,才是附中“金牌摇篮”的制胜秘诀。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卓越课程三级课程为抓手,通过实施“研究型学习进阶计划”,为所有学生精心搭建起一座创新能力培养的桥梁。

  据统计,过去十年间,湖南师大附中学生获市级以上科创、研究性学习等奖项超4000人次,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0多人次。值得格外关注的是,根据跟踪统计,该校毕业生在大学阶段发表SCI论文的数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

  新构建

  将研究基因注入育人全链条

  今年2月,谢永红与校长黄月初的专著《研究型高中建设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正式出版,标志着学校历时十年的研究型高中建设目标正式达成。

  “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黄月初说,当传统教育教学方式逐渐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后劲不足时,湖南师大附中的校领导层清醒意识到,必须以打破“优秀陷阱”、自我革命破局,“研究型高中”建设随即展开。

  《湖南师大附中研究型高中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培育研究型学生,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基”的目标,这一方案打破传统中学教育框架,将“研究”基因注入学校治理 、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全链条。

  学校治理是教育改革的有力保障。学校管理层以研究性思维做教育教学管理,以师生发展为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在学校,书记校长推门听课非常普遍,为的就是及时掌握一线实际情况,因时而变,科学育人。

  课程教学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载体。副校长苏建祥介绍,学校精心构建“一线二研三导四学”研究型课程,打造以问题研究为核心创设的研究型课堂。过去十年间,学生累计完成研究性课题3800余项,实现“每个问题都是研究起点,每间教室都是创新工场”。

  教师发展是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学校全力实施“研究型教师”培养工程,通过禹之谟教师研究院助力教师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学术引导者”的华丽转身。十年数据见证蝶变:教师围绕研究型教育的教学课题超过80%,出版著作、教材96种,发表论文超过800篇,年均发表论文数量从2015年的32篇攀升至2024年的127篇;承担国家级课题数量增长5倍,实现了质的飞跃;9个学科建成省级名师工作室,成为学科教学与研究的高地,形成了“以研促教、以教哺研”的良性循环。

  学生成长是教育改革的闪耀成果。学校全面关注学生发展的高度、长度、宽度、深度,以核心价值铸魂、素质导向固本、科学教育赋能、问题探究培根。春漫桃子湖时,同学们来到大自然中实地测量,将书上的勾股定理、中位线变成现实场景里的模型构建;麓山枫叶红遍之际,同学们开启“麓山寻陵”项目,用脚步丈量英雄之山的高度,用无人机绘制寻陵地图致敬前人。他们深情写道:“附中真正教会我们:真实答案在书外,思想诞生在路上。

  新价值

  让教育回归人的完整性

  在当下教育环境中,当一些学校仍被“教育内卷”裹挟前行时,湖南师大附中率先实现了价值坐标的转换和引领——让教育回归人的完整性。

  学校30年来雷打不动地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学军”:高一进军营,培养坚韧意志与家国情怀;高二下农村,深入田间地头,投身乡村振兴;高三进企业,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明确职业方向,规划未来人生。同时,与28个青少年科普馆建立合作,积极组织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铸造服务社会责任心。

  十年来,学校特色科学实践活动不断涌现。据统计,仅2024年学校单学期就产生了646个综合实践课题,涵盖乡村实践调研、城市实践调研、跨学科融合、研究性学习、学科科学考察等五大领域实践活动。

  2024年,在“跟着地理老师去科考”的暑期实践活动中,地理名师向超带领着百名师生从陕西到宁夏展开科考,邓佳琦同学了解到人们为保护黄土高原一片完整草原生态系统所付出的艰辛后感叹:“前人难以想象,这片曾经的伤痕之地竟成为宁夏人心中的‘阿勒泰’。”刘文佩同学则感叹沙漠科研工作中铸就的“沙坡头精神”:“用脚步和蓝色星球对话,自由就在其中。

  无艺体,不附中。湖南师大附中体美中心主任谭伟介绍,学校有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社团节四大节,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不断提升审美素养,在体育锻炼中锤炼坚韧不拔的品格。2023年,17岁的徐卓媛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从南坡登顶珠峰的攀登者,骄傲地把校旗插到了峰巅,半年后,她又站在乞力马扎罗之巅迎接新年的第一道曙光;2022年,“拳击小子”彭湖在高考前抽空参加长沙拳击挑战赛,夺得成人男子60公斤级冠军,半个月后又取得638分的高考成绩,他说:“是体育让我学会了时间管理和抗压,这是刷题给不了的能力。

  “卓越不是单一赛道的冲刺,而是多元生命的绽放。当知识的学习与生命的体验真正交融,教育便能真正抵达'人’的深处。”副校长廖强说,学校曾对1006名毕业生做回访调查,学校大课间以最高票当选为在校“最快乐时光”,这折射出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在阳光下奔跑的少年,比试卷上的分数更接近教育本质。

  新生态

  从卓越“独木桥”到教育共富“立交桥”

  在当下复杂的教育生态中,任何一所名校的改革之路,都会面临更深层次的追问:当研究型教育需要更多资源投入时,如何避免新的教育分层?在追求卓越的同时,又如何承担使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破和立之间,湖南师大附中的解题思路颇具启示:十年来,作为全国首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学校肩负起探路者的使命,开发的《研究性学习质量标准》被多个省份借鉴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凭借其创新性与示范性成功出版,成为全国跨学科教学的典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全体学生100%的参与率成为全国典范。

  自2015年成立教育集团以来,湖南师大附中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已成功建设合作学校22所,对口帮扶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学校50多所,因帮扶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单位”。学校通过向这些学校输出优质人才、先进制度和优秀文化,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范式。同时,学校积极融入国际教育舞台,加入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世界顶尖中学联盟,向全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教育故事,助力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站在百廿荣光的历史坐标上,学校校史墙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无不在昭示——教育的终极价值,不在于解答了多少问题,而在于培养了多少追问者。在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征途中,湖南师大附中以深厚的“湖湘基因”为鲜明底色,勇立潮头,积极探索,精心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湖湘方案”——

  当教育不再用“标准答案”束缚思维,

  当校园成为创新萌芽的沃土,

  当更多学校开始将“研究”注入育人全链条,

  中国基础教育的星辰大海,

  终将托起民族复兴的巨轮。

青春记忆里的三原色

——“校友回湘”寻访组解码附中校友终身成长力

文/谭琳静 张炎炎

2024年9月至2025年4月,为积极响应湖南省委、省政府,长沙市委、市政府“校友回湘”的号召,迎接湖南师大附中建校120周年,长沙晚报记者和附中校友会联合组成“校友回湘”寻访组,穿越山河、横跨南北,采访了40多位杰出校友代表。寻访组发现,无论是浴血奋战的将军还是问鼎科研的院士,无论是科技报国的创业者还是守护传统的文化人,附中校友们身上始终跃动着某种相通的湖湘气质——那些被故土和母校宽容的棱角、托举的任性、点燃的理想,终究在岁月长河中凝练成毕业生们终身成长的动力。

幸福力是校友们青春印记里的生命底色。在采访中,90%的校友将“幸福感作为母校记忆的关键词:

  “让人幸福的不是刷题,是教学楼走廊的纸球排球赛。”校友麦小麦记忆中的“无网排球赛”是附中教育哲学的生动注脚;

  91岁中将王厚卿仍记得初中时那场以少胜多的雪仗,语文老师一句“小伙子可以当兵”的鼓励,让少年在心中种下英雄梦;

  国际奥赛奖牌得主郭早阳心中珍藏着手电筒被窝读武侠的“违规时光”,正是学校这份对好奇心的包容,让他在力学世界开疆拓土。

  责任感是校友们刻在血脉里的家国密码。张履谦院士执笔写下“为祖国工作70年’的期许,丁洪院士放弃美国优渥待遇全职回国,江峦带领科技“小巨人”反哺三湘热土,附中人的选择里藏着共同的精神密码:

  它来自战火中的温暖。99岁的张履谦院士始终铭记,炮火中迁徙的广益中学(附中前身)老师那句“只要我们有饭吃,就有你们的饭”的承诺,让战火中的少年懂得了责任重于泰山;

  它来自校训里的基因。“公勤仁勇”四个字,在丁洪身上化作建设大科学装置的执着。从小立志为国造“芯”的窦强,扎根国产CPU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二十余载,以匠人精神助力祖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它来自湘江畔的传承。刘筠院士、刘少军院士以及刘启智祖孙三代接力传承,扎根鱼类遗传育种研究,从“让中国人吃上鱼”到“吃好鱼吃放心鱼”,责任担当如同湘江水,在代际间奔涌不息。

  创造力是校友们破界生长的精神原力。校友们都说,在“不刷题”的附中传统里,藏着创新人才辈出的密码。

  永远把时间留给热爱:语文老师的启发式教育让中学时期的董凡爱上写作,“谋篇布局”的锻炼也让他在日后的企业管理中受益;少年大学生罗祾在足球场与实验室间穿梭,证明“会玩”与“会学”从不对立。

  将跨界思维融合到创业:从生物学霸到金融精英再到手游行业的跨界“80后”曾兆从不给自己设限;从舒适圈跳进金融科技浪潮,肖敏在逐浪中收获成就。校友们坦言:“附中教会我们用多棱镜看世界。”

  把“叛逆”化为破局的勇气:当年翻墙头去看电影的“顽皮少年”杨伟武,如今已成为产业投行的弄潮儿,与同窗好友上演现实版“附中合伙人”;曾经在班级合唱中以一己之力带领全班“跑偏”的女生谢鲲,如今已成为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领域的“科研玫瑰”。那些被温柔呵护的“叛逆”,最终都化作打破常规的勇气。

  将目光投向附中校友的精神图谱会发现,

  幸福力、责任感、创造力如同三原色,

  交织出独特的成长光谱。

  走出校园,走到广阔的天地之中,

  蓦然回首,这才发现,

  教育不是模具而是沃土,

  不是雕刻而是点燃——

  那些雪仗中的谋略、实验室里的痴迷,

  跨学科碰撞的火花,

  终将在时光中酿成改变世界的力量。

  正如湘江永远向前,

  附中人的精神长河,

  正奔腾出新时代的壮阔波澜。

【作者:张炎炎】 【编辑:徐运源】
关键词:附中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