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00后大学生跨界研发社交机器人,为老年人提供暖心陪伴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6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金 通讯员 李文晴)“奶奶你好漂亮!”“爷爷你今天吃饭了吗?”……近日,在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实验室里,大二学生阮晓乐正在和团队小伙伴为自主研发的智能养老机器人语音识别程序输入更多调试指令。这个名为“老来乐”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始于去年的一次金融科技大赛,现已落地生根在湘江新区。这支平均年龄20岁的,由六位大学生组成的团队正用青春智慧尝试破解“老有所依”的社会难题。

  “零帧起手”研发新型机器人

毛优优和团队小伙伴到养老院进行实地调研。照片由受访方提供

  “最初只是工行杯金融科技大赛的一个创意点子。”团队负责人、金融专业的大二学生阮晓乐介绍道,这两年,她跟几位同学关注到,现在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阶段,老年人口庞大,是很需要被关注的群体。

  据国家统计局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而养老护理人员缺口高达千万级。老年人到底最需要什么?阮晓乐带着五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对15家养老院和社区开展实地调研,收集了326份有效问卷。

  “65%的老人最渴望的不是物质条件的改善,而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她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自顾不暇,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陪伴长辈。而养老机构则普遍存在“只管吃饱穿暖、难管嘘寒问暖”的问题。

  能不能研发一款智能陪伴机器人,既能时刻检测老年人身体情况,又能定期提醒老年人吃药,还能陪伴聊天呢?带着共同的心愿,阮晓乐、毛优优、许欣彤、余天齐四位金融学同窗以及邵禹涵、杨瑞智两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同学一拍即合,快速组成跨界团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互补——金融成员负责市场分析、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小组则主攻硬件开发与算法优化。

  “我们发现彼此专业视角的碰撞总能产生奇妙反应。”杨瑞智回忆道,一次小组讨论中,金融专业的同学用“需求分层理论”分析养老市场,而技术小组立刻联想到模块化设计思路,这直接催生了他们三合一轻量化方案的核心产品理念。

  但资金短缺是悬在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目前项目处于初始阶段,我们的每一笔支出都要精打细算。”阮晓乐苦笑道,他们的开局,可谓是“零帧起手”。

  攻坚克难获得技术性突破

“老来乐”项目成员在养老院进行实地调研。

  “我们正在利用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开发一款集‘跌倒监测-用药提醒-情感陪伴’于一体的轻量化智能陪护机器人。”许欣彤分析道,市场上现有的养老机器人多为单一功能,如送餐或监控,价格昂贵且不适应中国老人的实际需求。

  然而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技术瓶颈是多模态交互系统的稳定性。“实验室环境和真实养老场景差别太大了。”杨瑞智解释说,“老年人方言、行动迟缓等特点导致语音识别率骤降,这是我们主攻的方向。”

  实验过程中,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国产替代传感器方案,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45%,同时尝试开发方言识别模块和中式养老院环境专用的避障算法。目前,他们已申请一项软件著作权,计划申请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外观专利。

  技术如何从校园实验室落地养老院实现商业化?这支00大学生团队打算采用“先C端后B端”的市场策略,首批产品计划在长沙三家社区养老中心试点。长远来看,他们构想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康养套餐”,将机器人服务嵌入养老险增值权益,形成B2B2C的商业模式。

  相比国际品牌如日本PARO,阮晓乐认为自己团队的优势在于本土化适配和成本控制。不过团队也清醒认识到未来产品规模化面临的障碍:健康数据采集的伦理边界、子女为父母购买服务的消费习惯培育,以及养老机器人安全标准的完善。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的发布,行业将迎来规范化发展。”阮晓乐表示自己和队友们想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当金融洞察遇上信息技术,当青春智慧聚焦社会需求,大学生创业也能在老龄化这一重大社会课题上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作者:李金】 【编辑:李卓卓】
关键词:湘江新区 大学生创业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