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当有爱 四季同行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2月23日讯(通讯员 郭美君 唐燕芳)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手机成瘾问题逐渐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培源社工驻东方红街道民政服务站积极关注儿童成长需求,成功开展了手机成瘾问题的个案服务,帮助成瘾少年应对问题,摆脱困境,重拾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专业评估:深度剖析成瘾根源
小陈(化名)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要带年幼的弟弟无暇顾及他。小陈性格内向,朋友较少,内心孤独空虚。而手机游戏似乎成为了他填补情感空缺的 “避风港”,他对手机游戏逐渐产生过度依赖,甚至在炎热的暑假,经常独自徒步几公里去商场玩手机。这些习惯导致视力下滑,学习与生活节奏紊乱。社工在了解到小陈的情况后,针对小陈手机成瘾问题开展专业服务。通过与小陈及其家人深入交流,全面收集多方面信息,评估分析出手机成瘾背后是家庭陪伴缺失、亲子沟通不畅及个人心理空虚等成因,确定其对情感陪伴、社交拓展、学习与生活习惯纠正的需求,明确服务方向和内容。
服务进程:多管齐下助蜕变
信任基石——用心倾听,共情共鸣。服务初期,社工用心聆听小陈心声,设身处地共情其内心挣扎与渴望。用尊重、接纳、案主自决等专业工作方法,使小陈紧闭的心门渐启,为后续干预铺就坦途。
社交破茧——演说小组,拓展人际。社工邀请小陈参加“超级演说家” 小组活动,在社工的鼓励与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逐渐突破自我。从紧张结巴到镇定自若地阐述观点、分享感悟,自信的火种被悄然点燃,并在活动中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使孤独阴霾渐散。新建立的社交网络如同一束束强光,穿透孤独阴霾,有力削弱了手机对他的强大吸引力。
家庭重构——亲子协进,共筑港湾。家庭系统的深度介入与修复,是小陈摆脱成瘾困境的核心环节。社工积极充当亲子关系的 “调解者” 与 “引导者”,与小陈父母展开高频次、深层次沟通交流。一方面,助力父母洞悉小陈内心世界,真切体悟孩子对情感关怀的炽热渴望;另一方面,引导小陈理解父母养育艰辛,以平和心态接纳家庭现状。协同全家共同打造科学教育模式,确立一致的行为准则与奖惩机制,使家庭氛围从往昔的冷漠疏离,逐步转向温馨和谐。
习惯重塑——契约引领,迈向自律新程。社工与小陈共同制定专属手机使用契约。契约条款清晰明确,对每日使用时长、时段及适用场景皆作出精细限定。执行过程中,社工全程紧密跟踪,密切关注小陈的身心反应与执行成效,依据实际状况灵活审慎调整优化。起初,小陈面对规则约束偶有抵触、自律艰难,但在社工持之以恒的督促鼓励、正向激励下,逐渐养成良好习惯。手机使用渐趋理性自律,学习时专注投入,生活节奏稳健有序,实现从无序沉迷到有序自控的关键跨越。
丰硕成果:破茧成蝶,担当在肩
通过以上一系列专业服务,助力小陈全面成长与适应社会生活。小陈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显著减轻,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家庭关系重归亲密融洽。尤为可贵的是,社会责任感在其心中生根发芽,结案时他主动提出要参加以后的志愿服务,用亲身经历传递温暖、鼓舞他人。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