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冰镇凉茶……200名工人火力全开!湘江西岸金融新地标加速崛起

相链区块链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黄荣佳 

七月长沙,骄阳似火,热气蒸腾。7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湘江基金小镇二期施工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却井然有序的景象:塔吊巨臂精准舞动,机械轰鸣节奏分明,200余名建设者正顶着热浪,全力冲刺年底封顶目标。在这片金融热土上,不仅建设如火如荼,一套严谨高效的工地标准化管理体系,让工人们应对高温作业时更轻松,也让项目建设又好又快。

7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湘江基金小镇二期施工现场,一派繁忙却井然有序的景象。均为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罗钟杰 摄

“清凉驿站”触手可及,标准化关怀渗透细节

“夏天的工地升温快,太阳只要一露头,钢筋就能烫手!好在有这个‘清凉驿站’,真是及时雨!”钢筋工老李抹了一把顺着安全帽边缘淌下的汗水,指着紧邻作业区的蓝顶棚休息亭,疲惫的脸上露出笑容。

走进亭内,三台工业风扇呼呼送出强劲凉风,不锈钢桶里盛满冰镇凉茶,角落里堆放的翠绿西瓜格外醒目,医药箱内藿香正气水码放得整整齐齐。“干累了或者热得受不了,几步路就能过来歇歇脚,喝碗凉茶吃块瓜,身上的暑气一下子就散了!”老李灌下一杯凉茶,眉眼舒展开来。

项目经理向记者介绍,这正是项目落实市住建局对高温天气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相关要求,推行标准化防暑降温的生动体现。“我们在整个工地布置了多处这样的‘清凉驿站’,确保工人在作业点百米内就能找到休息点。”除了标配的防暑物资,项目部严格实行“错峰施工”:上午6:00至10:00,下午16:00至20:00作业,完美避开午间的高温时段,最大限度保障工人健康。

位于工地上的凉棚,成为建设者们纳凉的“清凉驿站”。

科学管控保质量,高温下的全面保障

高温不仅考验人,也考验着工程的质量控制。在混凝土浇筑区,技术员小王正熟练地为新浇的楼板覆盖塑料薄膜。他一边仔细抚平塑料薄膜,一边解释:“先洒水充分湿润基层,再像‘敷面膜’一样严密覆盖。这样能锁住水分,有效防止高温蒸发过快导致的混凝土收缩裂缝。我们特意选择在早晚气温较低的时段进行浇筑,效果最佳。”

不远处,安全员老张手持红外测温枪,专注地检测着堆放的钢材温度。“一旦表面温度超过安全阈值,我们会立即暂停相关搬运作业,既防止工人烫伤,也确保材料性能不受高温影响。”

项目部的标准化安全管理同样细致入微。一支24小时待命的防暑应急救援小组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每天的班前安全早会,不仅强调安全规范,还新增了防暑降温知识培训。“我们要求班组长密切观察工人状态,发现精神不振者立即安排休息调岗。”项目安全总监翻开厚厚的体检记录本补充道,“我们还定期组织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对患有高血压等不适宜高温作业的工人,做到早发现、早调整岗位,从源头保障安全。”

项目部严格实行“错峰施工”,让工人能够避开高温酷暑高效作业。

“绿色屏障”覆盖裸土,标准化施工贯穿全程

走在工地上,绿色施工的标准化要求贯穿始终。该项目采用装配式建造,装配率超过50%,大量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显著减少了现场污染和噪音。

记者注意到,所有暂未施工的裸露土地区域,都被严严实实地覆盖上了特制的绿色防尘网。项目经理特别指出:“这不是普通的绿网,我们在覆盖时预先混入了草籽。一旦遇到雨水,草籽就会自然发芽生长,形成天然的植被覆盖层。这既长效抑制了扬尘,又避免了传统绿网易老化破损需频繁更换的问题,节约了成本,更体现了生态智慧。”同时,雾炮机和抑尘喷雾设施定时开启,有效控制着施工扬尘。

“我们严格贯彻‘六节一环保’的绿色施工标准,”项目经理指着项目规划图说,“在标准化管理体系下,我们确保在满足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座由湖南麓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与湖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总承包的金融新地标,正向年底封顶计划全速推进。

暮色渐浓,晚风也为临江的施工现场送来丝丝凉风。18:30,工地迎来了当日的第二个施工高峰。照明灯次第点亮,勾勒出建筑的轮廓。钢筋绑扎的清脆敲击声再次在夜空中回响。从晨光熹微到灯火通明,建设者们用汗水浇筑城市天际线,而那一片片蓝色的“清凉驿站”投下的荫凉,以及覆盖土地的“绿色屏障”,标准化工地管理、合理的施工安排和人性化的保障措施,让湘江西岸这座金融新地标的生长节拍,在科学与温度中愈发稳健而有力。

【作者:黄荣佳】 【编辑:黄荣佳】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