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牢沃野良田,“熊猫田”里长出“智慧稻”和“金穗穗”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罗杨
“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耕地保护工作锚定了方向。
近年来,湖南湘江新区以“国之大者”的政治担当,将耕地保护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的根基,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业态融合三维发力,在17.85万亩耕地保护红线内,交出了一份“量质齐升、全域焕活”的亮眼答卷。
2022至2024年,新区累计恢复耕地1.35万亩,现状耕地面积达18.05万亩,超额完成保护目标,并连续两年获长沙市耕地保护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其“集中连片综合整治+”模式入选全省耕地保护十大案例——这组数据背后,正是新区对“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生动践行。
制度为基:织密“全链条”保护网,让每寸耕地有人守、有法护
“过去这片荒地杂树丛生,现在已经成了连片的良田。”站在莲花镇三和村的田埂上,村里的党总支书记、村级田长陶如怡望着金黄的稻浪感慨。曾经因为碎片化而抛荒的土地,如今“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这正是新区以制度创新破解耕地保护难题的一个生动缩影。
耕地保护,制度先行。2022年,新区推行“四级田长制”,构建起“新区—街镇—村(社区)—网格”责任体系,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17.85万亩耕地保护目标全部分解到地块、落实到人。“田长们每周巡查,配合卫星遥感、智慧资规平台实时监测,形成了‘动态监控+源头防控’的耕地保护模式,确保违法违规用地行为‘露头就打’,做到‘打早、打小’,将违法用地扼杀在萌芽状态。”新区资规局负责人介绍。针对耕地违法占用整改,新区采取“严改、快改、实改、真改”策略,如岳麓街道桃花岭村5.6亩违法占地,从拆除硬化到复耕仅用了几天时间;学士街道学华村违法停车坪整改中,不仅恢复耕地,更做好行政处罚和刑事诉讼准备形成震慑,敢于“动真碰硬”,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
同时,新区还在《湖南湘江新区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年)》基础上,率先编制《湖南湘江新区集中连片耕地综合整治规划(2022—2026年)》,探索研究“集中连片综合整治+”,将耕地恢复、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资源有效结合,同步配套建设机耕道、沟渠水系等农业基础设施。通过耕地集中连片综合整治,2022至2024年,新区累计恢复耕地1.35万亩。
科技赋能:激活“智慧芯”,让老农田长出新动能
“发现3号田墒情不足,智能闸门已自动补水。”在莲花镇云盖村780亩的智慧农场里,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着农场的“数字大脑”控制中心。电子屏上,农田土壤肥力、作物长势、病虫害预警等数据实时更新。“通过遥感卫星、无人机和GIS技术,我们构建了‘农场一张图’,每个田块的种植品种、农情信息都能精准掌握。”项目负责人介绍,传统“靠天吃饭”的农耕模式,正被“数据驱动”的智能管理取代。
科技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更是耕地保护的“加速器”。新区深谙此理,积极推动耕地保护从“汗水浇灌”向“智慧守护”转型。在莲花镇金华村工厂化育秧中心里,集成了智能温控、水肥一体、暗化催芽技术,秧苗成活率达98%,用种量减少30%。“过去育秧看天,现在看数据就行。”村支书笑着说。
“科技赋能”不仅提效,更重塑了耕地价值。近年来,新区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23个行政村,超5万余亩耕地实现数字化改造。其中,长沙阎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联农宝”APP,让农户在手机上就能完成从种植到收割的全流程管理。“以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当了‘数字农民’,人轻松了,钱还挣得多了。”云盖村农户的话,道出了科技给农民带来的获得感。
文旅融合:注入“文化魂”,让良田变身“聚宝盆”
当稻田艺术节的音乐在田埂上响起,这些曾经被抛荒的土地,正以“农耕文化体验场”的新身份焕发活力。耕地的价值不止于产出粮食,更能承载文化记忆与乡土情怀。近年来,湘江新区通过“农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让一块块良田既结“谷穗”又结“金穗”,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走进莲花镇金华村,仿佛踏入了一幅流动的田园画卷。这个传统农耕村落,以高标准农田为画布,巧妙运用“文化链”为农业赋能。村里成立了“莲不要想事”生态文旅公司,将农田景观与邻近的小洞天景区巧妙串联,开发出亲子漂流、峡谷探险等一系列特色项目,让农田摇身一变,成为沉浸式的农耕文化体验场;不仅如此,村里还创新推出了“藏香猪认养+稻田冠名+果树托管”等高端认领套餐。认养者不仅可以通过“云监管”实时查看作物生长情况,还能亲临田间,体验插秧收割的乐趣,让“线上认养、线下体验”成为城乡互动的新纽带。“这种模式既让我们感受到了农耕的乐趣,又能吃到自己认养的健康食品,真是一举两得!”一位正在认养果树的市民兴奋地表示。此外,村里还有6处农家院落经过升级改造,变成了“美丽庭院”“骑行驿站”“林下广场”,竹篱、瓦罐等乡土元素点缀其间,昔日普通的农田如今已蜕变为“一步一景”的诗意田园。
雨敞坪镇西湖村也依托示范片的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这里,游客可以在金黄稻浪中打卡拍照,也能在田间地头学做农事,同时也给村里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带来收入”。从“卖稻谷”到“卖风景”“卖体验”“卖服务”,这种转变让农民真切感受到,守护耕地,不仅能端稳“饭碗”,更能捧起“金饭碗”。
从制度护田到科技兴田,从文化润田到效益富田,湘江新区的耕地保护实践,恰是新时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鲜活注脚。这片沃土上,每一寸复耕的土地都在诉说坚守的故事,每一株饱满的稻穗都在见证创新的力量。守护耕地,就是守护未来。
接下来,湖南湘江新区将继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让每一寸良田都成为孕育希望的沃土,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资规力量。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