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不见人,数据当“新农”——探访莲花镇中联智慧农业数字春耕实践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陈丹妮 柯鸣
5月7日,当阵阵春风掠过田野,莲花镇的千亩稻田已悄然苏醒。不同于往昔人声鼎沸的劳作场景,此刻的田野上空盘旋着多光谱无人机,田间穿梭着无人驾驶插秧机,而控制中枢的电子屏前,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农业研究院技术支持室主任谭峥峥正通过数字平台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及农作物长势数据。“过去春耕靠经验,现在春耕看数据。”他轻点鼠标,一幅覆盖整个农场的农业数字地图跃然屏上,每块田地的墒情、苗情、病虫害预警等信息一目了然。
技术赋能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在中联智慧农业打造的数字春耕体系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农机装备装上“智慧眼”,实现厘米级精准作业;物联网传感器24小时监测田间微气候,数据每10分钟回传至云端大脑;AI算法根据作物生长模型,自动生成施肥、灌溉、植保方案。“以插秧环节为例,无人驾驶插秧机直线定位误差不超过2.5厘米,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30%以上,每亩可节省用种量15%。”谭峥峥算了一笔“科技账”。
值得关注的是,该模式突破性地实现了“耕种管收”全流程数字化。在机巢控制中心,记者看到无人机自动完成充电、巡田任务,通过5G网络与数字平台实时交互。“这套系统可实现7×24小时无人值守,整个农场真正实现少人化甚至无人化巡田。”谭峥峥介绍,目前莲花镇示范基地已实现化肥减施18%、农药减施25%,亩均增产50斤,真正做到“减量不减产,提质又增效”。
产业革新 创新模式释放乘数效应
作为全国领先的全程机械化数字春耕示范基地,莲花镇的实践正引发连锁反应。中联智慧农业与当地政府合作,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提供技术托管服务,带动周边23个行政村、超5万亩耕地实现数字化改造。“过去种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当上了‘数字农民’。”长沙阎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阎宽与中联智慧农业合作,他展示着手机里的“联农宝”APP,从稻田种植到收割,全流程均可在线完成。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生态的重构。谭峥峥透露,企业正探索“订单农业+数字金融”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粮食质量溯源,已与多家粮食加工企业签订定向收购协议。“我们要让每一粒稻谷都带着‘数字身份证’进入市场。”这种模式不仅解决农户卖粮难题,更推动湖南优质稻米品牌溢价30%以上。
记者站在莲花镇数字化指挥中心顶层眺望,无人农机在北斗导航下穿梭作业,光谱分析仪扫描着叶面反射率,5G基站将农田数据源源不断传向云端。这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春耕革命,正在三湘大地书写“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