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长沙智谷的青春壮志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黄荣佳
当全球发展迈入算力时代,数字产业成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数字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也孕育出了许多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它们大都以“谷”命名,如美国硅谷、韩国板桥科技谷、中国武汉光谷,以及中国长沙世界计算·长沙智谷。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政策、要产业,更要人才。美国硅谷拥有顶尖高校和成熟的创业投资生态,从而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韩国板桥科技谷聚集三星、LG等龙头企业,成为韩国最大高科技产业带;中国武汉光谷作为中国光电子产业核心区,也是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生产基地。这些“谷”大多依托政策支持、高校资源、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并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与武汉光谷同在中部地区的世界计算·长沙智谷,也在开展一场数字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探索,这座产业新城,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湘江西岸编织起一张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数字神经网络。
这里,200P全栈国产化算力集群如“数字心脏”,等同于100万台笔记本电脑般的澎湃算力在硅晶间奔涌;这里,北大研究院的学术智慧与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战略同频共振;这里,入驻企业与园区共生共荣,为年轻人打造一座创新创业乐园。这里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园区,更是一个正在不断进化的“创新联合体”、一座为Z世代量身打造的“未来算力之城”。
新规划 全球视野下的智谷蓝图
世界计算·长沙智谷何以着眼世界?这个问题在园区规划图中似乎就能找到答案。
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湘江新区作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数字产业集聚区,已经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中电软件园、芯城科技园等产业园区活力澎湃,5万余家企业和近百万名从业者在长沙高新区麓谷产业园兴业乐业。
但要寻求新发展,简单的聚集发展难以有新突破。湘江新区的产业谋划者早早意识到,要以更高站位与更高规划,打造立足本土产业特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字产业园区。
所以智谷从规划伊始就秉持“站在未来看现在”的理念,广泛吸收全球顶尖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构建了一套既符合本地实际又具有国际前瞻性的发展模式。
湘江新区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充分发挥政策先行先试的优势,在智谷落地新型产业用地(M0)试点,让这块以数字产业为核心的创新热土,能够有更高比例的配套商业和研发空间。
项目占地1000亩,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80亿元,计划到2027年全面建成,引入20家龙头企业、50家总部企业、1500家中小企业,聚集8万至10万名产业从业人员,实现千亿营收规模。这一宏大愿景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性规划设计理念的支撑。
智谷在交通组织方面,借鉴了丰田“编织之城”的立体交通网络理念,构建了以地铁2号线为骨干的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发展模式,并设计了地上地下全联通系统,缓解地面压力的同时,让员工实现“风雨无阻”的通勤体验。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智谷吸收了马来西亚槟城南岛的韧性城市理念,构建了分布式“光伏+电化学储能电站+充电桩+地热能”的综合能源系统,为企业提供每平方米约120W的配电,是一般工业地产项目的两倍,满足数字经济企业研发需求的同时,也可实现园区节能减碳20%以上,降低企业运营成本15%。
同时,为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智谷借鉴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天安云谷等项目的空间多功能复合策略,打破传统产业园单一功能分区,将产业办公、商业服务、酒店公寓、文化娱乐等多元业态有机融合,商业配套比例高达20%,远超普通工业园区不到10%的水平,满足数字时代年轻人的多元化需求。
智慧化建设是智谷的另一大亮点。智谷充分学习腾讯前海总部的智能场景应用经验,将打造超过600个智慧场景,构建全场景AI智慧园区。其中,“硅立方”“超晶体”作为项目标志性建筑,也是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重要载体,目前已建成首期200P全栈国产化算力集群,不仅为汇视威、视旅科技等辖区企业提供算力资源,降低中小企业技术门槛,更成为互联网岳麓峰会、世界计算大会等重大活动展示湘江新区计算科技魅力的地标建筑。
这些创新使智谷真正实现了“用未来定义现在”的规划理念,为吸引和留住数字人才提供了硬件基础。2024年,智谷更是作为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首开区,吹响了从长沙出发,以研发创新拥抱世界的“集结号”,为智谷着眼世界,走向世界,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的注脚。
新生态 从算力底座到创新雨林
有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的发展载体,丰富的产业生态也决定了一个科技园区的发展活力和可持续性。智谷深谙此道,围绕“计算”这一核心,构建了涵盖算力、算法、算据和计算应用四大要素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形成了既有“参天大树”也有“茵茵绿草”的创新雨林。
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智谷布局了全市领先的算力中心。市、区共建的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是湖南省内落地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后续规划总算力达1000P。通过引入华为、中科曙光打造的高端算力设施,为园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这种共享算力模式特别有利于中小企业,使其无需巨额前期投入即可获得顶尖计算资源,大大降低了青年人创新创业门槛。对此汇视威创始人顾善植颇有体会,他告诉记者:“我们通过智谷的牵线搭桥,很早就成了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生态伙伴,依托中心提供的算力,我们在大模型领域的开发才取得了突破。”
有了算力底座,加快产学研协同,更能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场景落地。智谷已吸引北大研究院、创新示范区成果展、湖南省商用密码产业示范基地等八大创新平台入驻。这些机构不仅为园区提供理论创新源泉,也成为产业带动、人才汇聚和生态构建的重要载体。
智谷的产业聚焦也十分明确,主要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基础软件、5G技术、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等前沿领域。这种专注避免了泛化发展导致的资源分散,使园区能够在细分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目前,园区已与天数智芯、驰芯半导体、麦济生物等200余家企业签约,未来还将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与强者对标,向一流看齐,智谷的产业发展路径十分清晰。与武汉光谷相比,智谷的产业定位更贴近行业趋势。光谷以光电子产业立身,拥有深厚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和激光产业基础,打造世界一流的光电子产业核心区。而长沙智谷则紧扣数字经济脉搏,以先进计算为核心,更符合当前“软件定义硬件、软件定义制造、软件定义一切”的行业共识。这种差异化定位使两者能够形成互补,共同推动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
与美国硅谷相比,智谷在规划上更为长远、发展上更为稳健。硅谷的发展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和斯坦福大学等学术机构的自然衍生,而智谷则是湘江新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顶层设计+市场运作”的模式,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集聚资源,快速形成规模效应。
新融合 打造青年创新创业“理想谷”
传统产业园区往往被称为“工作孤岛”,白天人潮涌动,夜晚却一片沉寂。要让智谷成为青年人近悦远来的创新创业“理想谷”,园区创新提出“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理念,将产业园区重新定义为年轻人愿意长期生活、社交和创新的综合性空间。
智谷打破了产业园区商业配套不足的桎梏,将商业比例提升至20%,广泛布局餐饮、健身、零售等设施,并规划有酒店式公寓、青年长租公寓等多种居住选择,满足不同阶段人才的住房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规划了托儿所、健康小屋、体检中心等配套,解决年轻家庭的后顾之忧。这些举措使园区实现了“足不出园,满足工作生活所有需求”的目标,极大提升了青年人才的居住体验。
针对数字时代年轻人社交方式的变化,园区专门打造了线下交友体验馆等新型场所。这些空间不同于传统的商业综合体,更注重营造轻松、开放的交流氛围,促进跨企业、跨领域的随机碰撞,为创新提供肥沃土壤,更符合年轻一代对工作生活平衡的追求。
同时,园区规划大量绿地和开放空间,并通过微电网与综合能源系统实现节能减碳20%以上。这种人本主义的生态设计,不仅提升了环境品质,也为高强度脑力劳动者提供了舒缓压力的自然空间,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软性因素。
智谷的“三生融合”实践,本质上是对产业社区概念的重新定义。它不再将园区视为单纯的工作场所,而是年轻人实现职业发展、社交需求和生活品质的综合平台。这种理念的转变,正是其能够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才的关键所在。
优质硬件设施和完善的产业生态是吸引人才的基础,但要形成持久“磁吸效应”,还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青年友好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湘江新区依托“湘江英才”集聚行动、“柳枝行动”“红枫计划”等扶持政策,构建“基地+基金+导师+服务”全链条孵化体系,致力打造从创意萌发到产业落地的全方位服务网络。
其中,“柳枝行动”作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抓手,不仅提供资金补贴,还涵盖投融资服务、办公场地、品牌宣传等创业服务,累计投入资金已达1.08亿元。
“未来5年,我们将每年为‘柳枝行动’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持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长沙高新区麓谷产业园工作人员唐雨晴介绍,新区还设立了20亿元规模的人才支持基金和30亿元规模的科创引导基金,进一步丰富创业资金池。
而智谷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园区内多家企业也是在“柳枝行动”的牵引下落地生根。在湘江新区政策和营商环境的“硬核”条件下,智谷将为青年创业者“起舞起飞”提供广阔舞台。
在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尤其是年轻创意阶层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单一的高薪、住房补贴或职业发展机会已不足以形成竞争优势,唯有像智谷这般,将产业生态、生活配套、政策支持和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友好型”环境,才能真正赢得“Z世代”的青睐。
湘江潮涌,计算为舟。世界计算·长沙智谷正如一柄出鞘的“数字利剑”,在数字产业变革中,向世界亮出锋芒。当数十万数字精英在此汇聚,当千亿级产业集群在此成型,这座青春之城正在证明:中国的硅谷不在别处,就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世界计算的未来不在远方,就在这群敢想敢闯的年轻人手中。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