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创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小学 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9日讯(湘江早报 记者 刘轶轩)生活中,你也许有这样的困扰:想让孩子单独出门,却因为川流不息的马路交通打消念头……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在以成年人为主角的世界,我们能否留一片专属儿童的天空?国庆前,长沙市创建“儿童友好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正式对外公示,10所小学周边公共空间将进行试点改造。“儿童友好城市”将带给我们什么。
什么是儿童友好城市?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黎茂盛介绍,“儿童友好城市”的概念起源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其核心是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空间,使之在日常生活中惠及城市中所有儿童,使其可以方便、安全地玩耍和学习。国际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原则有:儿童可以独自在街道上安全行走,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小朋友见面和玩耍,可以生活在未受污染和有绿色空间的环境中等。“简单来说,就是解决孩子的生存空间。我们在做分配的时候,能不能向孩子倾斜一点点。”黎茂盛说。
儿童友好城市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者内容,对于高收入国家的儿童,重点是解决环境和空间上的问题;在低收入国家,重点则是增加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社会基础服务。
黎茂盛向记者介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肯德基一般都有两个洗手池,一个高的,一个矮的,对成年人来说,两个都可以用;但对于儿童来说,只能用矮的,高的那个够不到。充分考虑了儿童的需求,这就是人性化的体现。”
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儿童权利公约》,要求城市应适合所有人、尤其是代表人类未来的儿童居住,并将儿童权利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考虑。黎茂盛认为,虽然《儿童权利公约》是全世界目前签署率最高的国际公约,但现实的困境使得这一理念仍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此背景下,全社会都应该达成共识并付诸行动。
为什么要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这是一个熊孩子遍地的时代,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熊孩子”,有六千多万个搜索结果。
有人认为,现代城市的发展史是儿童自由活动空间的蚕食史。在乡村中,儿童的户外活动多种多样:院落、街道、丛林、河流都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场所。工业革命后人们大量移入城市,建筑密集度的增加减少了可供儿童活动的空间,危险的陌生人也使街道和公园不再适合儿童在无大人陪伴下活动。一些地方城市的规划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支持成年人的经济和生活上,建立在成人空间价值观上的城市已越来越不适合儿童的成长。
我们总会面临这样一种矛盾的状况:一方面,所有的父母都喜爱自己的孩子,愿意为子女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设施;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完全懂得什么才是对孩子适合的成长和教育条件,所以虽然家长们花费了大量钱财,仍然没有能够真正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设施。
黎茂盛认为,儿童是一个国家乃至一种文明得以延续的希望,而作为弱势群体,儿童总是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为自己发声。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不充分考虑儿童的需要,这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
长沙将怎样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儿童友好城市研究室工作人员沈瑶介绍:“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经历三个阶段:为儿童设计;和儿童一起设计;最高阶段将教育和实践相结合,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如孩子参与小区游戏场改造等,可丰富孩子们的社会性。长沙正尝试一步一步来做。”
据了解,目前,《长沙市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小学周边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成果已上报。“我们希望通过试点找到大家认可的方法,然后向全市所有的小学、社区推广。”市城乡规划局总工程师王慧芳说。
该项目综合考虑学校周边交通安全状况、交通出行环境、学校规模等因素,共选取10所试点学校进行研究,湖南湘江新区有岳麓一小、望月湖二小两所试点学校。
项目类型侧重于学校单方面难以解决、需要有相关部门统筹协调来解决的项目,重点解决学校、学生及家长重点关心问题,项目选取以改造成本低、改善效果明显为原则。近期项目计划11项,投资估算约180万元。
岳麓一小位于岳麓区咸嘉湖街道,望岳路和桐梓坡路交叉口的东南角。北起岳麓大道,南至咸嘉湖路,西起西二环,东至金星路。在近期计划中,岳麓一小将采用隔离柱设置2.5米宽的人行道,桐梓坡路-望岳路东北角用隔离墩设置封闭人行道,同时拆除正门西侧部分绿化,新建2.5米宽人行道,连接北门。
望月湖二小位于岳麓区望月湖街道办范围内,月宫街与月桂路交叉口西南角。研究范围北至咸嘉湖路,西至西湖文化园,东至潇湘路,南至枫林路。杜家塘路(月宫街以东段)两边各修建宽度为2米的人行道,并设置隔离桩;并对相关道路人行道提质改造,绘制儿童趣味涂鸦、童趣彩绘。
同时,在两所学校的相关道路设置爱心斑马线和志愿者,优化路口信号配时,在学生上下学时段延长行人过街信号灯时间。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