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振兴有特色 精彩各不同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洋)初冬时节,长沙县开慧镇思慧湖畔,空旷的田野上,稻茬齐整,游人如织。一旁,由旧供销社改造而成的“初恋茶馆”内茶香袅袅,戏韵悠扬,艺术与乡愁在此交织;不远处“我在开慧有丘田”的田埂上,孩子们穿梭在巨型稻草人旁嬉戏;而在“星沙甄选”线下旗舰店,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正通过直播销往全国。
这一幕幕生动场景,是长沙县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的缩影。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重要部署的指引下,长沙县创新探索出“我在开慧有丘田”“初恋茶馆”和“星沙甄选”等诸多品牌项目,通过农田变场景、产品变品牌、村民变股东的模式,让乡村资源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动能,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提供了生动注脚。
一块田:
从农田认领到情感联结
“我们的田,既是粮仓,更是银行!”前不久,在开慧镇“我在开慧有丘田”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现场,村民戴之梅攥着分红款笑容满面。2024年,开慧镇创新推出“我在开慧有丘田”认领农业项目,精心培育“初恋”系列文旅品牌,成功蹚出一条“农田变场景、产品变品牌、村民变股东”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

这一创新的灵感,源自开慧镇乡村CEO易丹的深夜思索。这位以一元年薪受聘的乡村“总操盘手”,在走访开慧镇时发现,尽管当地每年吸引200多万游客,但除了汽车尾气,什么都没留下。青壮年外出务工,部分农田面临“无人种”的尴尬。
“乡里的田不值钱,原因是没人赋予它情感价值。”易丹告诉记者,他的团队以“农田认领+共享经济”为核心,推出“我在开慧有丘田”项目,企业或个人只需按每年8000元/亩的价格,就能获得免费团建、农事体验等权益。首期375亩农田被118家单位和个人认领一空,为村集体增收284万元。
今年5月,项目升级至2.0版本,推出“一亩三分地回家计划”,将菜地与农房捆绑推出:“认领一块菜土送一间房”,这一创意盘活了100多间闲置农房。湖南琅音科技有限公司一次性认领了5亩农田和1处农房,获得专属菜地、独享田舍、年度礼包等“六大权益”。
目前该项目已实现营收超560万元,两次为村民发放分红共计68.712万元,推动村级集体资产增值至670万元,有效带动农文旅综合消费逾2000万元。
一杯茶:
从闲置空间到文化地标
在开慧镇,另一场变革正在旧供销社内悄然发生。这座闲置多年的乡村老房子,如今却成为日均接待500余桌游客的“初恋茶馆”。

“我们乡里人待客,至少要请人喝杯茶吧!”易丹回忆,他第一次来开慧村时,看到从杨开慧纪念馆出来的游客无处歇脚,只能挤在路边树荫下躲太阳。改造旧供销社成为他上任后的首个项目。
走进茶馆,浓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风格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的600余件老物件,均由全镇10个村社区的居民自发捐赠,每一件都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这里不仅是品茗场所,更融合了特色美食、非遗展览和演艺功能,成为集茶饮、美食、非遗展览和演艺于一体的“乡村文化会客厅”。
今年10月,央视新闻直播镜头聚焦开慧镇,这间怀旧茶馆作为农文旅融合的新亮点备受关注。立冬前一日,一场“万人同吃福寿面”活动在此温情上演,以一碗面传递淳朴祝福,汇聚起浓浓的乡情。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开慧镇各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同比增长160%,展现出强劲的消费拉动能力。
同样的空间重构也发生在福临镇。该镇利用国家文旅类专项债及和美乡村建设契机,整合盘活闲置资源,新建了“忠诚之路”旅游步道,提质升级福临驿站,打造陈树湘儿时故事展示馆“汲志堂”,形成红色教育矩阵。
一块牌:
从“有品无牌”到“星沙甄选”
在长沙县黄兴镇的湖南省翻天娃食品有限公司工厂,一辆辆满载辣条的货车正驶向全国各地。生产厂长苟孟相告诉记者,借力“星沙甄选”区域公用品牌的加持,翻天娃平均每天可以卖出60万包,不少产品在市场上十分抢手。

“黄兴光皮辣椒、长沙绿茶、大围子猪……长沙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长期面临‘有品无牌’的窘境。”长沙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余米表示,2023年9月底,“星沙甄选”作为长沙县官方指定区域公用品牌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现系统谋划、区域协同。
星沙甄选线下旗舰店汇集了来自长沙县、桑植县、龙山县、西藏贡嘎县等地200余家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的近1000款商品。通过整合长沙县农业农村局、县供销社、星沙时报的资源优势,星沙甄选开发设计50余款产品包装、10余款伴手礼盒,讲好农产品背后的故事。
福临镇陈发自家纯手工制作的芝麻红薯片,在星沙甄选的助下重新设计包装,将单件产品重量从1000克降低到248克,售价更亲民。包装更新后,产品于国庆期间仅在星沙甄选门店便销售近500份,比日常销量翻了几番。
两年来,星沙甄选不断探索出好产品,扶农助农销售金额数千万元,带动相关产业销售数亿元,成为星沙本土产品最丰富、种类最齐全的销售平台。
多元融合:
从“引人来”到“留住心”
长沙县的乡村振兴实践除了这三个项目,还呈现出了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
在北山镇,千年贡果“北山青梅”与虾中贵族“澳洲蓝龙”相遇,激荡出农文旅新篇章。该镇整合自然与人文资源,推出主题徒步线路,吸引社会创客参与盘活闲置院落,打造了飨春自然农场、荷苑音乐餐厅等一批优质项目。
在金井镇,返乡青年张恒宇被绿水青山和好政策吸引,成为“金牌合伙人”。他投入200余万元,将闲置农宅改造为梓园山院,建起专业面包窑,生态养殖河田鸡。小院的“火”实实在在地惠及乡亲,院里以高于市场价收购村民的农产品,聘请周边村民参与运营,人均每月增收2500元。

在安沙镇,“认领+改造+运营”模式将闲置院落转化为文旅、非遗、手工、餐饮等产业载体, 通过“活动+产业+场景”融合,推动文旅、餐饮、购物等业态进一步融合,拓展消费新空间,“小院经济”正成为该镇城乡融合的新样板。
路口镇则通过“多点串联”模式,整合镇域内分散的文旅资源,打造了一场集休闲消费、文化体验、自然教育、研学实践于一体的节日盛宴。今年十一双节期间,该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余万元,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高桥镇则将体育赛事与红色文旅、农业特色产业推广深度融合,连续四年推出的“同心杯”村BA篮球赛,已成为凝聚乡情、促进和谐的重要平台。
机制创新:
从政府主导到多方联动
长沙县乡村振兴的活力,源于其创新的工作机制。
开慧镇构建了“镇统筹、村抱团、民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每村出资20万元入股湖南板仓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有限公司,占股10%。这种新型集体经济成了串联起镇、村、组的纽带,成本共担,利益共享。
福临镇联合全域7个村(社区),构建“政府搭台+公司运营+村集体入股+农户参与”抱团发展的“福临盟”模式,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乡村CEO”模式的引入。2024年5月,长沙市向全国发出邀约,招聘9名“乡村CEO”。2025年,又选聘13名新一批乡村CEO。易丹就是其中代表,他以一元年薪受聘,将政府支付的15万元年薪反哺乡村建设。
“你拿15万元年薪,村民会觉得你只是来上班的;但拿一元钱,他们就知道你是来干事的。”易丹说,这个决定成为破解信任难题的钥匙——当他把政府给的15万元年薪反哺乡村建设时,村民的态度从观望变成了积极参与。
未来展望:
从产业振兴到共同富裕
面向未来,长沙县的乡村振兴实践正与国家“十五五”时期关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宏伟蓝图同频共振。各镇依托自身优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下,开启了特色化发展的新篇章。
开慧镇将持续培育新业态、拓展青创空间、探索田舍养老,为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注入内生动力;北山镇将深化农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布局,打造特色农业品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福临镇则着力推动红色文化与绿色资源深度融合,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动能,赓续红色血脉。这些多元探索,正汇聚成全县响应中央号召、奋力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磅礴力量……
一样的振兴,不一样的精彩。在长沙县,每个乡村都有同样的振兴故事,但一样的振兴却又创造了不一样的美。从“我在开慧有丘田”的情感联结,到“初恋茶馆”的文化赋能,再到“星沙甄选”的品牌引领,长沙县以文旅融合为引擎,正在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乡村振兴之路。
广袤的田野上涌动着新的希望。在长沙县,乡愁可寄,丰收可期,幸福可感,一幅共同富裕和“诗与远方”交织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