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非咖啡贸易“桥头堡”,湖南凭什么?
◎星沙时报全媒体记者 李丹
当“中非缘分”邂逅“星沙热土”,一颗咖啡豆让万里变咫尺。9月29日上午,中非咖啡产业沙龙在长沙自贸临空区举行。活动以“中非咖桥 世界湘见”为主题,旨在搭建高规格对话与合作平台,汇聚中外嘉宾共同探讨如何依托湖南特别是长沙县的平台优势,将星沙打造成为中非咖啡产业合作的核心枢纽,推动湖南构建对非咖啡贸易中心,共享中非合作新机遇。
产业聚链:精准政策驱动,咖啡生态圈加速成形
长沙县作为中非经贸合作的前沿窗口,依托“自贸区、临空区、综保区、经开区、会展区”五区叠加优势,借助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大国家级平台,以及直通非洲的货运航线和高效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成功搭建起从非洲原产地到中国消费市场的快速通道,让优质的非洲咖啡豆以最新鲜的状态,飞跃山海,香飘星沙。预计到2027年,长沙县的咖啡进口规模将突破20亿元大关,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信心。
在自贸临空区高标准建设湖南(长沙)咖啡产业园,集咖啡国际贸易和精深加工于一体,打造咖啡产品展示和交易中心;以互联网科技为支撑,构建咖啡产业互联网平台;首期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锚定咖啡全产业链建设……长沙县已明确咖啡产业“九个一”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目前,已吸引三顿半、三豆客、维克奇等十余家头部企业落户,集聚相关市场主体189家,初步形成需求、供给、平台、载体、物流等多环节联动的产业生态,一个富有活力的咖啡产业生态圈正加速成形。
核心发布:三项成果落地,系统夯实合作基石
“作为一个以盛产优质阿拉比卡咖啡豆而闻名的国家,马拉维的咖啡种植于肥沃的高海拔地区,气候条件得天独厚。 ”马拉维共和国驻长沙总领事Harris Potani在发言中表示,本次论坛,大家齐聚一堂是为充分挖掘中非咖啡产业链的潜力。从种植与加工到烘焙、品牌建设及零售,每一个环节都不仅提供了盈利的机会,也为合作创造了可能。
活动现场,三项关键成果集中发布,这些成果既是湖南践行“产业链伙伴行动”的具体举措,也将为中非咖啡贸易筑牢坚实基础,为产业合作注入新动能。
——定“品质标尺”:长沙市质量和标准化协会会长田亚发布了《非洲原产地咖啡 生咖啡采购管理规范》等三项团体标准,统一非洲咖啡原料进入中国市场的质量准则,从源头保障贸易顺畅与产品品质稳定,解决供需双方“标准不一”的合作痛点。
——建“数字纽带”:众咖联董事长廖继勇正式发布了“众咖联”产业互联网平台,该平台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咖啡产业从非洲产地到中国消费市场的全链条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流程优化,大幅提升咖啡贸易效率,推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绘“发展蓝图”:灼识咨询合伙人朱悦发布了《2025中国咖啡产业枢纽发展白皮书》,以详实数据深度解析了中国咖啡消费市场趋势,并清晰勾勒出湖南作为中非咖啡贸易“桥头堡”的独特枢纽价值与发展路径,为产业决策与投资提供重要参考。
思想碰撞:多维献策发力,共探产业发展机遇
在主题演讲环节,四位“产业链伙伴行动”的践行者从不同维度分享了合作新思路。小咖主创始人、众咖联发起人景建华以《从“找资源”到“建枢纽”:小咖主的湖南机遇》为题,分享了本土品牌借助湖南战略平台成长的实践。社科院新经济联合创新研究中心的高云飞从理论层面阐释《创新模式驱动:湖南对非咖啡新经济新业态构建》,指出数字化与新业态融合对产业链升级的推动作用。云南咖啡推广大使刘永乐从产地合作视角,以《云南咖啡的“双向通道”:湖南枢纽的价值》为题,强调湖南作为产销衔接节点的通道优势。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共青团主管骆亚男则聚焦人才维度,介绍国家级创业基金落地长沙为青年参与咖啡产业带来的新机遇。
云南有种植、昆山有贸易、广深有消费,湖南凭什么做中非咖啡产业枢纽?在随后的圆桌论坛现场,作为中非“贸易伙伴行动”“产业链伙伴行动”的实践者,7位嘉宾以《依托湖南战略平台,共探中非咖啡合作新路径》为题,聚焦如何具体利用中非经贸博览会和自贸区平台,深化合作、共享红利,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现场互动热烈,共识广泛凝聚,为湖南打造中非咖啡产业明确了实践方向。
从一颗咖啡豆到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一场思想碰撞的沙龙到一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中非合作的种子已在星沙这片热土深深扎根。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湖南打造对非咖啡贸易“桥头堡”按下了“加速键”,更擘画了中非产业共赢的新蓝图。未来,这座“中非咖桥”必将愈发坚固宽广,让合作的醇香飘溢万里,连接世界。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