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蒋开彩16岁拜师学艺 14年终把狮子演“活”

  掌上长沙3月1日讯 据星沙时报记者 周佳艺

蒋开彩是南狮技艺传承人,如今已经从事此行14年。昨日,他为记者展示了几个经典的动作。 曾诗怡 摄

  “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早在三国南北朝时期,便有以舞狮助庆的传统民俗。时代更迭,古老的舞狮技艺依然在延续,在长沙县星沙街道松雅小区,30岁的蒋开彩便是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者。

  16岁拜师学艺,已经表演了14年

  眼似铜铃,银盆口,翻滚卧闪,活灵活现。舞狮,以两人搭档,狮头和狮尾密不可分。“我16岁便拜师学艺了,学的是南狮。”舞狮技艺有南北之分,南狮广泛传播在岭南一带,16岁的蒋开彩便离开老家永州,在广东拜了师傅。

  “北狮多以上凳、上高台为最难的,南狮则以上梅花桩见功夫。”蒋开彩通常扮演狮尾角色,“狮尾可重要了,底盘要稳,狮尾搞砸了,整个表演也就砸了。”在他同辈的师兄弟中,他的体力其实是较为弱的。“体能我总赶不上人家,学动作我也是最笨的,一开始我心想,梅花桩我是怎么都练不出来了。”

  “我们练习上梅花桩都是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不系绳子也不吊威亚,一保护起来就没有办法表演了。上梅花桩之前得先在地上把每个桩子的位置标记出来,先在地面上练稳当了,才能上桩。”梅花桩最低的一米二,最高的可达三米五,每桩间距达到两米,桩盘直径在25至30公分,狮头和狮尾往往要同时处于一个桩面上,狮子在梅花桩上凌空翻跃,展现翻山越岭的姿态,这也是最博观众彩头的。练习上梅花桩,蒋开彩用了一年时间。

  “受伤是经常的,有时候跳跃下来,手肘直接擦过梅花桩的边缘,皮肉都得削掉,我手上到处是伤疤。我常常不会让别人知道我受伤了。”在一次演出中,站在高处的蒋开彩受闪光灯的影响,差点一个趔趄翻下来。“狮子直立时,两个人叠加在一起高度达到了5米,站在上面的人没丝毫的借助力,失手摔下来后果会很严重。”蒋开彩说,练习上梅花桩时是一种感觉,上了梅花桩是另一番感觉,在观众面前表演又是一种感觉,这种千变万化的感觉需要每个舞狮人自己去体味揣摩。然而对舞狮人来说,高度其实是最容易做到的,狮子要出彩,还得看动作的连贯性,得把狮子演“活”。“底下观众要是不喝彩,桩上的人就越演越泄气。”

  舞狮习俗颇多,传承也成难事

  “舞狮子嘛,其实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逗乐大家。”舞狮14年,从广东又回到湖南。蒋开彩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团队,取名湘粤传奇,接一些开业吉庆的活。“湖南地区偏爱舞龙,舞狮的比较少。”

  “我常用的狮子头是红色的,代表关公狮,南狮的颜色一般以黄、红、黑三色为主,代表刘备、关羽、张飞,所以狮子头的花纹也参照戏曲表演中的脸谱进行勾勒。”舞狮人通过翻、滚、卧、闪、腾、扑、跃、戏、跳等动作来体现狮子的喜怒哀乐,这种拟人化的表演艺术,带有故事性的演出,也让舞狮技艺更具魅力。

  “舞狮讲究很多,在广东地区,许多人为了讨个彩头,把生菜和红包悬挂在门上,狮子借助人梯,爬到顶端,张口把生菜和红包‘吃’到嘴巴里。还有的主家要求,狮子进门不能踩门槛,得跳过门槛,屋里各个角落都得狮子去‘啃’一‘啃’。”蒋开彩说,南狮习俗颇多,套路要是行错了,不但会惹得主家不高兴,那天的酬劳也会泡汤。“有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是哪里做错了,因为一处乡俗就有一处规矩。”

  而令蒋开彩感触的是,随着年纪增大,舞狮的前景似乎也不那么明亮了。“年轻人学舞狮的越来越少,舞狮太辛苦。不过我还能舞到四五十岁。”蒋开彩说,上半年是舞狮人的淡季,他和他的团队必须想一个新的路子出来。

【作者:周佳艺】 【编辑:曾茜】
关键词:舞狮 蒋开彩 传承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