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蹚出新稻路——探寻白箬铺镇金色产业链振兴密码
洪虹
凌晨三时的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胜和村,白箬米粉厂内灯火通明,磨浆机的轰鸣声与蒸煮锅升腾的雾气交织,工人们正将湿米粉打包装车。几小时后,这些凌晨新鲜出炉的米粉,将被端上湘江新区学子们、员工们的食堂餐桌。
作为湘江新区粮食生产第一大镇,白箬铺2024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粮食种植面积5.96万亩,总产量2.79万吨,均位列新区涉农街镇首位。
从育秧大棚的青青秧苗到米粉厂的生产线,从万亩稻田到“三厂一中心”产业链项目……暮春时节,笔者来到白箬铺,探寻白箬味“稻”里的振兴密码。
小稻谷有大前景
“最近天气好,秧苗长势不错,大概只要几天工夫就能下田了。”看着白箬育秧基地里绿油油的秧苗,龙莲村党总支书记廖帅喜笑颜开。
一旁,种粮大户文旭接过话头:“目前接到了镇上7个种粮大户的育秧订单,大概育秧1900亩,我自己也有200亩左右的秧苗在这里培育。”
文旭还有另一个身份。在去年作为“职业经理人”被村上聘用运营育秧基地后,今年,他把这里承包了下来。
白箬铺种植水稻历史悠久。但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考虑到劳动力成本、经济效益等问题,村民们大多只愿意种植一季稻。
为了让稻谷卖个好价,充分激发村民种粮积极性,在各级资金支持下,2023年10月,白箬米粉厂开建,设计日产量可达一万公斤。
“我们花了6个月的时间,进行了产品试验,就是希望我们的米粉大家都爱吃。”胜和村党总支书记何军说,村里前后试验了20多种米,每试验一种,都会邀请村民品尝并给出评价,最终选定了早籼米。他介绍,这个品种的米做出来的米粉比较薄、口感柔顺,村民们品尝后都觉得味道很好。
2024年10月,白箬米粉厂正式开始运营生产,并以每天3000公斤左右的产量送往湘江新区各大学校和机关单位食堂。
投入300余万元建成的育秧基地,也于去年春天投入使用,当年就完成了5500亩早晚稻集中育秧订单。新建的1280平方米育秧车间将于今年晚稻季投入使用,届时育秧效率将再上新台阶。
“谷子有米粉厂收,还有技术指导,现在大家种植早稻的积极性明显高了不少。”廖帅介绍,去年,镇上邀请了湖南农业大学专业团队来村里开展技术指导,今年村里的技术员还参加了新区组织的早稻集中育秧技术培训。
据他估算,龙莲村之前只种植早稻1000亩,今年已增至1700亩左右。淑一村的种粮大户文艺,去年在育秧基地下了200亩的订单,尝到甜头后,今年又增加到350亩。
实现一粒稻谷到一袋米粉“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白箬铺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小农户有大丰收
集中育秧带来的效益,在种粮大户的账本上体现得尤为直观。
“种粮大户选种浸种后送到这里,经过洗种、晾干、包衣、催芽、摆盘等环节,25天后就能长成健壮秧苗。”文旭说,集中育秧,除了在秧苗出产质量上具备优势,也让种粮大户种粮更加省事省钱。
他给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种粮大户如果自行育秧需要请人,一亩田大概需要花费人工费170元到175元,但在育秧基地,一亩田的秧苗育种费用只要45元,还不用操心。”此外,育秧基地培育出的秧苗更粗壮,方便机器插秧,又可以省下人工。
育秧基地产生的效益远不止于此。
“如果你再早点来,基地大棚里就不是水稻秧苗了。”廖帅说,春夏季,育秧基地为全镇双季稻集中育秧,秋冬季不“闲置”,种植辣椒、红菜籉、莴笋、黄瓜、茄子等蔬菜作物。去年,这种“一棚多用”模式,不仅使育秧成本降低了,还通过蔬菜种植进一步提高了基地经济效益。
笔者了解到,白箬育秧基地由全镇11个村(社区)共同持股,委托龙莲村经济合作社管理。2024年3月至2025年2月,通过育秧—蔬菜种植综合利用,已为全镇11个村(社区)派发年度分红19.72万元,为周边农户提供60余个就业岗位、用工2550余工日,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约51万元。
白箬联农带农机制,让分散的农户搭上“产业快车”,米粉厂也让部分村民实现了“赚钱就在家门口”。
“以前基本就是在家带娃,照顾公婆,空闲时间很多。”胜和村村民李立华家中有老小5口人,一家开支均由丈夫在外务工支撑。来到米粉厂上班后,不仅减轻了家里负担,她的生活也充实了许多。脱贫户张正规,也在米粉厂有了固定工作,月收入3000元。
去年,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保底收购大米、效益分红等多元帮扶机制,米粉厂累计安排本地用工300余人次,提供固定就业岗位10个,辐射带动约300户农户发展粮食生产,完成首笔分红16.48万元,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让小农户融入产业“大循环”,鼓足了“钱袋子”。
小目标有大情怀
从多种粮,到种好粮,再到白箬味“稻”香飘星城,白箬铺一直探索。
“今年种粮的信心比以往更足了!”2月14日,在参加完白箬铺镇水稻订单农业试点项目签约仪式后,种粮大户刘双银接过首批发放的种子,难掩激动。
仪式上,湖南隆平好粮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南奇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顺利签署订单粮收购合同,奇奇农业与种粮大户代表签署收购合同,成功锁定5000亩种植所需种子,且邀约精飞无人机、农友农机等企业设服务站,保障农事活动顺利开展。
该项目依托隆平好粮的科技优势与成熟产业资源,致力于打造“选好种、种好田、收好粮、卖好价、分好利”的“五好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与技术支持,有望大幅提升白箬铺镇粮食种植效益。
很快,该项目5000亩稻田将开始插秧。
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身兼两职的何军和村支两委一班人也在谋划。这位跨界当起“厂长”的村党总支书记坦言:“目前米粉厂的管理工作,主要还是由村委几名工作人员负责。白天在村委会上班,晚上下班后又来到这里继续上班。”
何军说,米粉厂要想扩大生产、走出河西,必须引入专业团队,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管理,并塑造具有白箬铺特色米粉品牌形象,以品牌引领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持续增收。
“围绕补齐薄弱环节,我们从大米烘干、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研学旅游等方面延伸粮食生产链条,规划建设大米加工厂、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等项目,深挖水稻产业附加值,就是要让农民成为产业链的真正受益者。”白箬铺镇党委书记胡宇波表示。
白箬米粉厂墙上张贴着镇上的“小目标”:瞄准“星城粮仓”建设目标,打造白箬“三厂一中心”,其中育秧工厂、米粉加工厂已顺利投产,大米加工厂、农副产品配送中心项目正全力推进……补齐延伸金色产业链条,推进粮食生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强国必先强农。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其中明确要求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一粒稻谷正书写着从田间到舌尖的传奇,一群农民见证着传统农业的华丽转身,一条产业链串联起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首白箬味“稻”交响曲渐入高潮。
>>我要举报